金陵收藏大家周亮工其人其事[图]

发布时间: 2015-07-08 10:40:4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罡  |  责任编辑: 品牌
关键词: 周亮工 收藏家 金陵

周亮工画像

金陵是南京的别名,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金陵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在书画艺术领域,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书圣王羲之、画坛大家顾恺之,南唐时期又出现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巨然等书画家。

到了明末清初,金陵更是文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1368年明朝定都金陵,53年后迁都北京,行使双都制,金陵成为留都,保留皇宫和六部衙门,北京、金陵各设国子监,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个首都,历时200多年,使得金陵文人士大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就是强烈的忠君、爱国、爱都意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大批官员和有名望的忠君人士纷纷来到金陵,拥护南明政权。明朝灭亡后,金陵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又是清政府统治江南的中心。在武力镇压、文字狱和怀柔政策的情况下,明朝遗留下的大批文人画家在极其痛苦中分化为三类:一类是态度坚决,加入反清抗清的队伍;另一类是投清为官,而后转为隐逸;再一类是始终隐居不出,保持民族操守。这三类人尽管生活经历各异,政治态度不同,但是遗民意识和节操观念是共同的。在政治上无法与清政府抗争,只能借助诗文书画,表达心中的情感,他们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金陵文化圈”,产生了“金陵八家”,涌现了龚贤、石溪、程正揆、杨文聪、胡玉昆、张风等一大批书画大家。周亮工就是与这些书画家、与“金陵画派”有着密切联系的收藏大家。

赖古堂集卷一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篆刻家、鉴赏家、收藏家。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栎园等别号。祖籍江西金溪,先后移居开封、金陵。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

周亮工明清两朝为官。1641年山东潍坊知县,因带领军民抵御清兵,保全危城有功,提升浙江道御史。入清后,清政府授以两淮盐运使、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1647年,升任福建按察使,后任福建左布政使。周亮工力求廉政明法,逐奸吏、锄豪强,安抚流民,奖励耕作,要求部下以宽慈为尚,得到清廷的赏识。1654年,提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调进京。不久,升任户部右侍郎。由于周亮工与新任闽督佟岱有私人怨忿,遭其弹劾,赴福建候审而入狱。1660年,周亮工被定罪“立斩籍没”,后改为放逐宁古塔,不久特赦。1662年10月,周亮工任山东青州海防道,后升为江南江安督量道、代理安徽布政使、江宁粮宪。1669年10月,周亮工再遭迫害,革职入狱,次年1月释放回到金陵。

周亮工多才多艺。古文效法唐宋八大家,推崇严羽诗论。清初散文大家魏禧称他:“博极群书而未尝好征引故实以自侈其富,笔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里而不可止其气也。如是,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戛戛乎务去其陈言习见而皆衷于理义,无诡僻矫激之辞以惊世骇俗,其正也如是。”周亮工擅诗且工,如《靖公弟至》:“荒城兀坐对灯残,归计先愁百八滩。尔又远来余未去,高堂清泪几时干?”情真意切。诗集被《赖古堂文集》收录。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称赞:“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旨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周亮工精通篆刻,有专著《印人传》。善书亦鉴赏,别具一格,著作有《读画录》。然而,周亮工在当时最为出名的是收藏。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