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图片星空(中国)>

精神家园,他们这样守护

2025-06-30 09:46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的百年石库门小楼芳华依旧,门前人流如织。人们来此探寻世界第一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密码。

旧址里、展陈中、文创间,红色起点的精神力量穿越百年,依旧焕发直击人心的强大磁力。仅2024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量就超300万人次,观众来自世界各地,是上海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

游人手持文创明信片,在中共一大会址前打卡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样的精神印迹,上海星罗棋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驻扎上海12年,领导早期革命斗争,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根脉,伟大建党精神熠熠生辉。

如今的城市版图上,600余处红色资源遍布大街小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不断推进建党初期旧址遗址开发利用,一处处纪念馆、陈列展相继落地建成并对外开放,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将红色资源创新传播。

守护与传承间,历史的印记并不遥远,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已融入市民日常,激发情感共鸣——

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年轻一代写给英烈的书信层层叠叠;节假日里,孩子们结伴而行,到渔阳里、甲秀里、辅德里等石库门里弄寻访红色记忆的人们川流不息;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源源不断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红色,是上海永恒的底色。守护精神家园,这座城市深情作答。

让英烈的形象被看见、被铭记

位于四川北路的中共四大纪念馆里,四大代表展区的两面展墙尤为醒目,20名出席大会的代表以创新的展材和技术生动陈列。其中,最年轻的代表阮章的照片是2024年初最新列入的。

看着展墙上大伯年轻时的照片,阮章的侄子阮宝胜难掩激动。“照片底片由我奶奶保存了60多年,然后传给了我,现在终于能让更多人看到先辈的样子,感悟他们的奋斗。”

中共四大代表阮章的后人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展陈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敬丹 摄

这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红色追寻”。虹口区委党史办一级调研员王佩军介绍,2003年,阮章作为中共四大代表的身份就得到确认,但照片一直未能找到,是中共四大代表中唯一没有照片而留白的展陈。

让英烈的形象被看见、被铭记,是精神家园守护者们不变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寻找终于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经联合天津、唐山、中山等党史研究部门协作攻关,并由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的人像比对检验技术综合研判,2022年,在收集发现的多种阮章信息资料和多张历史照片中,阮章后人提供的阮章南开中学毕业照得到确认。

拂去历史的迷雾尘埃,革命先辈的青春容貌不再模糊、遥远,坚毅的眼神和期许就此长长久久地凝望着红旗下的后辈,引领他们的梦想之路。

重新唤醒的红色记忆还包括中共四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里弄名称:广吉里。20世纪30年代,中共四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房屋毁于日军侵华炮火。近年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对会址所在的里弄名称开展考证研究,终于在2021年确认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对红色资源进行发掘、保护,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上海深挖红色“家底”,用心守护红色阵地,让一处处红色党史“教室”、一件件红色文物更加闪亮起来。

已入盛夏,思南路73号绿意盎然。位于此处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经修缮后重新开放已一年。

这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为便于工作,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如今,“周公馆”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管理,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经过精心修缮,“周公馆”以“生活化”“零距离”为亮点,不仅首次开放思南路73号楼前的花园,还将其与相邻的思南路71号院中花园连通,扩展参观空间,提升参观体验,更多市民游客近悦远来。

一年间,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中国共产党无线电密码通信工作诞生地历史陈列展”在党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布设的位置开展……在上海,不断有新的旧址在敬畏与铭记中被发掘、开放,让更多人走进红色地标、走近红色历史。

中共四大纪念馆门前,“虹”色足迹·年轮大道展示墙集中展示着虹口区85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融合周边环境,纪念馆还推出红色文化元宇宙展区,观众可通过四川北路公园内指引牌扫码进入小程序,将镜头对着纪念馆国旗广场前“上海革命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元宇宙展区”,即可进入上海16个区的AR场景,上海的革命遗址旧址图文信息便可在漫步中“尽收眼底”。

上海公布的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中,不可移动资源612处,包括旧址228处、遗址279处、纪念设施105处。上海正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多措并举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让城市底色更加闪亮。

伟大建党精神辉耀年轻后代追光之路

20世纪末,上海建设“东西向大动脉”延安路高架,在设计时特意作了一个重要改动:为中共二大会址绕了个弯,将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完好保存下来。

曾经的辅德里625号,如今门楣上的砖雕横批“修旧如故”,“腾蛟起凤”四个字依旧清晰。

这里就是中共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专设党章厅,一面红色的党章集锦墙,展示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一处处互动装置“点亮”中共二大诞生的多个“第一”:第一部党章诞生,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中共二大会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有参观者感慨:“一部部党章、一项项‘第一’,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见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不懈追求。”

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镌刻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理想信念之光穿越百年,始终照耀着后辈的追光之路。

龙华烈士陵园内,从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墓向西走大约一百步,就能看见一片茂盛的桃林。

桃花,是龙华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更见证革命英烈不怕牺牲的前赴后继、英勇斗争。1934年,时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张恺帆被关押在位于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他在狱中写下诗篇:“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浪漫主义情怀,深深感动着后人。龙华烈士陵园创新打造了实景沉浸式党课《那年桃花》,参观者可跟随剧情走过革命烈士牺牲场所,感知当年的惨烈和坚定。“信仰的力量,感人的场景……这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纪念馆留言册上,参观者写下内心感受。

烈士墓前,鲜花簇簇,一封封书信置于其间。与革命英烈进行“跨时空对话”,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习惯。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我们始终如一,走在你们所选择的那条正确道路上”“多希望你们能看到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

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走进年轻人群,上海着眼于让红色资源亮出来、活起来。

“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虚拟现实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展广受欢迎。参观者可戴上VR设备,从“初心码头”登船,感悟新青年们的昂扬风采。“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能看到中共一大召开的过程和当时上海街头的模样,见证伟大的开端。”走出展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科研党支部“90后”博士后仇帅意犹未尽,和一同前来体验的同事们热烈讨论着。他们说,展览既有叙事感又有科技感,让红色历史的讲述格外生动鲜活。

“中共一大纪念馆有12.8万件(套)馆藏,红色资源丰富而厚重。我们将红色元素融入新时代城市生活,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党的初心使命形成深刻记忆和情感共鸣。”薛峰说。

英雄的城市,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的价值取向写进法条——《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已于建党百年之际施行,第一条即写明: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向海内外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这段历史非常震撼,也让我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于中国的人民。中国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后,德国青年朗伟深有感触。

外国友人的感慨,让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王育伟倍感欣慰。

4年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为一大新馆的党史展陈做好译介。涵盖英、法、俄、西、阿、德、日等七种语言的近40名中外专家团队成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近40万字的文案译介任务。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照字转换游戏”——王育伟所领衔的英语翻译团队在七种语言中任务最重。他和团队成员明确:纪念馆要向观众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是党带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外文介绍的功能也一样,要让外国人像去邻居家参观一样,能留住深刻印象,让陈列的人物、文物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由己及人,产生共情。那么译文必须是对方耳熟能详的文风表达,而非隐晦、陌生的措辞和概念。

为此,团队各个语种之间一直在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进行交流探讨,并多次前往实地查看外籍参观者的观展反应及效果,再斟酌打磨。

去年起,纪念馆还携手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组建“一兴一译”多语种志愿服务队,由20余位成员提供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六种语言的讲解服务。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2023级本科生黄好就是其中一员。“在一大会址实地讲解时,看到有那么多外国人来探访,他们的好奇,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黄好说,自己的爱国情感、政治自信、专业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升,希望通过用心用情的讲述,让外国友人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馆内外历史和当下的巨大变迁中,见证红色城市的光荣、中国发展的蓬勃。

游客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百年党史穿越时空,火红的青春“双向奔赴”:

100多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上海,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立志为风雨如晦的中国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

100多年后,一批批新时代青年走进上海红色遗址和场馆,向世界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历史在城市中回响——曾经,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会议时常要秘密进行,并进行多番“包装”。中共四大纪念馆场景再现厅还原了当年广吉里的会议场景:一块写着英文的黑板,长条桌边围着一圈木凳。“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的会场被布置成英文补习班,在这样的‘掩护’下,参会代表们对中国革命的前途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王力说,在这里,人们更多感悟的是“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成就、主张,在日益壮大的队伍中被广泛传颂。以英文补习班为线索,中共四大纪念馆等单位还联合推出“讲好中国故事·四大TALK”国际传播短视频节目,用青少年和外国留学生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心中的上海,旨在让国内外观众感受新时代下中国的奋进发展、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

真理的光芒永远闪耀,传承与弘扬的答卷在党的诞生地接续书写。今年5月,“光荣之城”2025上海红色文化季启动,其中的红色寻访活动推出“一区一品”16区特色寻访路线,串联全市超过40处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旨在通过寻访手册、单页收集、红途“快闪”等新颖活动,为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留下属于自己的红色印记。

“我们还将用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润泽人心,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闪亮。”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