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国际星空(中国)>

财经观察:韩国复杂议论“每周4.5天工作制”

2025-07-01 09:34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环球时报驻韩国、德国、新加坡特约记者 黎枳银 青木 辛斌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编者的话:连日来,韩国政府试推广“每周4.5天工作制”引发热议。这一改革举措是韩国总统李在明想要兑现的重要竞选承诺之一,目前已由雇佣劳动部提交至国政企划委员会,列入制度性改革议程。此举被视为继2004年“5天工作制”推行以来韩国劳动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但也引发企业界对运营负担与结构冲击的广泛忧虑。纵观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也在推行“上四休三”“混合办公”等模式,但效果及现状却迥然不同。韩国推广“每周4.5天工作制”背后的经济考量有哪些?又面临哪些挑战?全球趋势如何?

主张背后有多方面考量

据韩国《首尔经济》报道,韩国法定劳动时间制度经历了数十年的分阶段改革。1953年制定的《劳动基准法》规定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6天,合计每周48小时。此后这一制度长期未作调整。直到1989年法定工时首次缩短至每周44小时,2003年进一步压缩为每周40小时。

2004年7月,韩国正式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并在公共机关率先实行。在经历了一系列争议和尝试后,直至2012年该制度才在生产一线全面落地,确立为现行制度的基础。

《韩民族日报》报道称,尽管制度持续优化,但韩国仍是全球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23年,韩国劳动者年平均劳动时间为1874小时,高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1717小时)157小时。韩国政府认为,这种“超长工时文化”不仅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也成为制约生育率增长和人口结构优化的关键障碍,因此亟需制度性改革。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就提出了相关主张,其考量是多方面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笪志刚6月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韩国已跻身发达经济体行列,但在民生福祉方面,民众的休息日等福利待遇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全球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作日都在尝试减少,如欧洲多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已在推行或试行4天工作制。另一方面,当下韩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要刺激结婚、生育,就需要在待遇、工作时间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李在明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承诺,将通过企业试点、立法支持和激励政策,逐步将法定工时缩减至每周36小时,最终将韩国的年均劳动时间控制在OECD平均值以下。这一方向也反映出韩国社会正经历从“拼时间”到“拼效率”的认知转变。

京畿道68家企业率先参与试点

据《韩国经济》报道,根据韩国雇佣劳动部提交的工作报告,政府正研究多个构想,计划在下半年制定《缩短实际工作时间支援法》(暂称),为实施“每周4.5天工作制”提供法律依据。政府计划在4年间分阶段执行,总预算为835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元人民币)。

制度草案包括三大方向:一是修订《劳动基准法》,将法定工时下调至每周36小时;二是立法保障“断联权”,即下班后不被强制接收工作信息的权利;三是推广弹性工时、错峰出勤、远程办公等多元模式,提高企业的自主调节空间。2025年起,劳动者将可依法申请“弹性工作权”与“工时再配置请求权”,企业除非提出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韩国京畿道政府率先启动试点。当地有68家企业将实行不减薪的“选择型工时缩短制度”,涵盖“每周4.5天制”“每周35小时制”及“隔周4天制”三种类型。劳动者每月可获得最高26万韩元的生活补贴,企业可申请最高2000万韩元的转型补助。

值得注意的是,该试点也被视为应对韩国超低出生率的重要尝试。京畿研究院报告称,劳动时间偏长与生育率持续走低存在直接关联。2023年韩国总和生育率降至0.72,报告建议将法定工时进一步缩减,以缓解年轻家庭的生活和育儿负担。

韩中小企业忧“转型阵痛”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尽管改革蓝图逐渐清晰,但企业界反应普遍谨慎。韩国经营者总协会指出,2023年韩国单位小时劳动生产率为44.4美元,在OECD成员国中排名第33位,明显低于美国(77.9美元)和德国(68.1美元)。若在生产率尚未提高的前提下进一步缩短工时,企业运营压力将加剧。

以制造业为例,现代汽车等大型企业可通过双班倒和产线调整部分吸收冲击,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交货周期紧、人力不足等问题,推行缩短工时将迫使企业增聘员工或支付更高加班费,经营负担明显上升。一些企业还担心,设备使用率难以根据新制度灵活调整,可能影响整体效率。

科技、半导体、钢铁等需要24小时运转的行业也表示担忧。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企业表示,由于生产流程需昼夜连续运行,强制缩时将影响研发资源配置与交货周期管理。浦项制铁等试点企业的反馈亦揭示出落地难题。浦项于2023年试行“隔周4天制”,但在业绩下滑和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2024年初决定将管理层恢复至每周5天工作制。

韩国《每日经济》援引韩国劳动法专业人士分析称,“每周4.5天制”与2004年正式推行的“5天工作制”改革路径相似。彼时《劳动基准法》虽于2003年修订,但制度实际历经8年分阶段落地,并通过延长加班上限、下调加班费起征标准、发放补贴等多种手段减轻企业压力。政府还同步引入外籍劳动力许可制度,以缓解制造业人力短缺。

该人士称,当年改革得以推进,离不开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而2025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仅为1.5%至1.8%,接近2009年金融危机水平,在此背景下推行缩工时改革,更需注重政策节奏与社会共识的同步建设。

一位白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从当前经济环境与薪资水平来看,“每周4.5天制”仍为时尚早。

笪志刚表示,结合韩国自身产业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改革在一些行业里存在阻力。首先,韩国的制造业和一些产业尚未完全转型到能够与4天半工作日相吻合的创新或技术水平。其次,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产业序列的中低端,需要依靠大量人工来实现利润或达成目标。对这些企业来说,4天半工作日制度意味着人力成本和福利成本变相增加。但也有行业可能从中受益,比如餐饮业,人们休闲时间增多会促进消费。因此,不同产业对这一政策的看法存在差异。

面对来自企业界与社会各界的争议,韩国政府强调不会通过行政命令强推制度,而将以“社会对话”方式逐步取得共识。雇佣劳动部长官被提名人金荣训在与劳动界代表座谈时表示,“每周4.5天制”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数字转型的长期战略手段。韩国政府计划2027年评估试点成果,在确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全面推广。

全球扫描:是否可行因行业而异

除韩国之外,“上四休三”“混合办公”等模式在全球多国都有不同形式的尝试,但效果及后续发展都不尽相同。据越南《快报》6月2日报道,每周4天工作制并非新鲜事物,它源于“休闲社会”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中被提出。新冠疫情暴发后,随着部分企业逐渐采取远程工作模式,人们对灵活办公兴趣有所增加。

目前,德国企业提供各种弹性工作时间模式,除了全职或兼职,还有自主决定工作时间,以及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等形式。德国保险公司安联集团为全球约16万名员工制定了一项最低标准,允许他们至少40%的工作时间在办公室外工作。相比较而言,制造企业要实行弹性工作较难。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采取混合办公,力求在远程办公和现场办公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去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的灵活工作方式非常受德国员工欢迎。45%受访者支持这一工作模式。

新加坡目前也正在试行4天工作制。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劳资政灵活工作安排要求指导原则去年12月1日起正式生效,规定企业须通过适当流程评估雇员的灵活工作安排要求,包括是否落实4天工作制。不过,这套指导原则并非强制,也没有法律约束力,只是鼓励雇主这么做。然而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阻力。

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雇主表明,现阶段不会实行4天工作制,理由包括:有些企业需24小时运作;无法提高生产力来抵消产能减少;需要额外人力来填补空缺,导致成本上升。泰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Reeracoen集团首席执行官内藤兼二认为,4天制是否可行因行业而异,且取决于该行业生产力能否维持或提高。一些适应性强且方便自动化的行业或许可落实4天制,但其他如需要依赖直接人际互动的企业则很难实施这一工作制。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