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网上“砖家”谁来管?

2025-06-30 09: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网上“砖家”谁来管?(“融”观中国)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系列报道③

医美博主顶着“专家”头衔推荐项目,却拿不出资质证明;财经“大V”分析市场趋势,实则满嘴跑火车;某些机构批量起“素人号”,进行统一运营……现在,越来越多人上网寻求专业建议,这给了部分人“李鬼扮李逵”,甚至借机造谣传谣的可乘之机。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特别强调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尤其是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

针对各种“伪专业”信息,普通网民到底该怎么应对?不同主体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治理?记者进行了采访。

“假学姐”“假高管”……

“伪专业”何以潜滋暗长?

暑期将至,家住陕西西安的大学生小杨在网上找到一份兼职——给一家留学机构做“内容运营”。没想到第一天线上工作,她就感觉不对劲。

“他们让我运营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账号‘人设’是一所国外大学在读的‘博士学姐’,我需要根据他们提供的材料,分享自己申博的‘真实经验’,一旦有人私信询问,就把这所机构推荐给他们。”小杨犯了嘀咕,“我根本没申请过博士,也不是什么学姐,这不是骗人吗?”

按小杨提供的线索,记者在平台上进行了关键词检索。弹出的内容果然鱼龙混杂,有的账号是博主本人亲自出镜讲解,还配上了vlog等形式的生活分享;但也有不少账号,文案大致雷同,图片有时也模糊不清,却仍然有不明真相的网友在评论中“求分享”。

虽说这些“假学姐”发布的内容未必全是虚假编造,但对于真心找同道、求分享的网友而言,这样的引流实际上就是一种欺骗。

而在医疗、金融、农业等重点领域,“假专家”带来的危害更加值得警惕。

在医疗领域,不少人没有专业背景,却打着健康科普的幌子,将网络上的信息东拼西凑,加上危言耸听的开头和标题,就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医生”。比如,有的短视频创作者展示各种“视力恢复技巧”,声称跟自己坚持训练,高度近视就能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对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已明确“打假”: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加重。

在金融领域,有人精心打造“国家某某活动评审”“世界500强背后的培训师”“名校毕业的投资天才”等虚假人设,先是靠着煞有其事的说辞,大量收割粉丝的信任和崇拜,然后就开始销售课程、直播带货,以此牟利,甚至私下联络粉丝诱导“投资打赏”,实施诈骗。

在农业领域,有不法分子披着“博士研究员”“农大专家”的外衣,推荐防虫神器、生根神药等,以科普为幌子,堆砌高深艰涩的名词让人“不明觉厉”,实际售卖的产品却是“噱头大于实效”,甚至给农户带来损失。有时就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一不留神也可能掉入陷阱。

探究这些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伪专业”等虚假信息之所以在互联网潜滋暗长,背后既有流量的“利益驱动”,也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降低造假成本的因素。

平台、创作者、MCN机构……

谁来为虚假内容买单?

当“伪专业”信息侵害用户权益,造成经济损失,平台、创作者以及可能牵涉其中的MCN机构,分别应承担哪些责任?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广告协会品牌营销生态安全服务中心智库专家廖怀学告诉记者:“创作者是虚假内容制作和传播的直接实施方,承担首要责任,可能面临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MCN机构若存在深度参与制作环节并策划、组织传播,或明知内容失实情况下未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可能作为共同的违法行为实施者承担法律责任。”

至于网络平台,往往能够更及时、直接、准确地掌握账号情况与动向,便于展开身份认证、数据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在管控“伪专业”信息、治理谣言方面责无旁贷。

廖怀学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的“过错责任原则”,网络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信部门可以责令平台整改、暂停运营等。

近年来,各家平台已在探索全方位的治理手段。

2024年7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虚假人设的治理公告》,针对少数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开展专项治理。这份公告提到的治理重点,包括“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无法核实的高管身份”“自封无法验证的‘大师’”等。一方面完善认证要求,另一方面对违规账号实施下架内容、封禁等措施,阻断“假专家”的财路。

今年6月,小红书在北京举办打击“虚假”治理开放日,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社区虚假内容治理成果,包括通过建设虚假内容全链路治理体系,处置虚假笔记320万篇,处置虚假人设账号1万个,处置虚假低质AIGC笔记60万篇,以及通过持续建设“同质化识别”能力,封禁批量造假黑灰产账号超1000万个。

尤其针对虚假人设治理,小红书设置了内容前置审核制度,采用了“账号关系挖掘”的分析策略,对虚假人设进行精准打击。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平台治理“伪专业”信息,绝非一日之功。虚假不实信息在识别、核实、溯源上都有一定难度,封禁处罚后也很可能“卷土重来”,需要平台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创新治理手段。

医疗、金融、法律……

重点领域如何有效监管?

放任“伪专业”信息传播,尤其是医疗健康建议、投资理财分析、法律解读等重点领域内容,极易催生谣言,后果不容小视。

以“缩短征信逾期记录”等谣言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杨瑞茂指出:“一张来源不明的截图、几句捕风捉影的对话、一则真假难辨的消息,可能影响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甚至危害金融安全。”

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星空(中国)宣传司副司长李春景则强调,市场监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旦出现不实信息与谣言传言,将影响千家万户柴米油盐的方方面面。

那么,针对重点领域的“伪专业”信息乃至谣言,如何提升治理效能?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辟谣分论坛上,首批“涉企网络辟谣工作直联点”试点单位名单发布,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涵盖不同重点领域。

名单企业取得了这样的共识:治理不实信息与重点领域谣言,应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预防”,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治理”。

具体怎么做?

首先,各领域头部单位应发挥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借助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主流媒体等力量,及时澄清谣言,让“冒牌货”失去生长的空间。

同时,应与不同部门联动配合,包括及时向网信部门举报线索,溯源清理不实信息,查处违规账号,以及配合公安部门查处谣言案件,公开通报查处情况。

此外,也要抓好宣传引导,积极通过短视频等接地气的方式,宣传相关政策,普及重点领域专业知识,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记者 霍旻含)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