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正确理解高考内容改革 不断改进高中教学

2025-06-25 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高考命题推出系列改革举措:突出立德树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难度,加强思维考查。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于2024年和2025年开展了面向全国高中一线师生的问卷调研,共有98147名高中教师和574202名高中生参与。其中,针对高考在价值观念引导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的问题,超过81%的教师和超过73%的学生选择了很好或较好发挥作用;针对高考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是否发挥了作用,超过90%的教师和超过84%的学生选择了很好或较好发挥作用。

高考内容改革,很多时候是在矛盾和悖论中艰难推进的。对现实情况的认识和尊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灵活变通的工作策略。对于高中教育来说,只有正确理解高考内容改革关键举措背后的现实逻辑,举措上与高考内容改革同向同行,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考试重在引导全面育人

高考是纸笔考试,虽然在精准测量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实际效果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但就当前情况来看,依然是选拔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高考如何发挥应有作用?通过素材选择、情境设计、试题设问,有机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真实反映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丰富的育人资源。以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写作试题为例,使用的三则材料分别来自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和穆旦的诗作《赞美》,从“开不了口”到“嘶哑的喉咙歌唱”,再到“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情感层层推进。学生需要基于对现代诗歌具体意象的审美体验进行写作,从一位普通劳动者对战乱中孩子的同情出发,或以真诚的文字抒发爱国之情,或以理性的话语表达对民族崛起的思考。如果不具备家国情怀和审美鉴赏能力,就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高分作文。

“五育”内容进入高考试题,学生的价值态度、审美能力、心理状态、劳动观念等,不再只作为试题的背景、情境、话题存在,而是直接关系到试题的作答和分数的获取。即便从切实提高学生高考得分的角度考虑,高中教学也应当在高度重视智育的同时,真正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试题创新抑制机械刷题

应试教育最突出的现象是机械刷题,它消耗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却无法使他们具备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素养。机械刷题之风盛行的现实逻辑非常简单:如果高考的考查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化,那么系统性学习、提高能力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于机械刷题,运用能力现场解答试题的分数收益低于套作宿构。

为了扭转机械刷题趋向、回归选拔人才初心,近年来,高考一直在探索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的灵活性。以高考数学全国卷为例,2020年推出文理不分科的试卷结构;2024年再次优化,题量由22道降至19道,减少了耗时较多的多项选择题和较难得分的填空题数量。解答题总分由70分增加到77分,强化了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考点、顺序和难度均作灵活安排。2024年新课标I卷将以往作答简单的数列内容与新情境结合,安排在压轴题的位置,难度大幅提高;新课标II卷则将以往作为压轴题的函数大题安排到解答题的第2题,难度大幅下降。有的试题更是有意识地针对僵化的答题思路进行“反套路”设计。例如,2024年高考数学结束后,不少教师基于猜题押题的心理,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新定义题”,然而,2025年全国一卷压轴题却是以必修内容中三角函数为基础设计的试题。

高考试题创新大大降低了机械刷题的分数收益。只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提升关键能力,培养学科素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高考中获益。

机械刷题积习难返,不是某一位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就能够改变的;减少日常考试次数,提高过程性评价的质量,更需要学校行政管理者的担当作为和宽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思维考查应对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强大的创新性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高考要不要设计相关试题?从理论上讲,高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设计考试内容,在人工智能正式进入高中课程之前,高考试题不应该提前涉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实情况却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待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学生就需在生活与学习中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高考未雨绸缪,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引导学生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语言表达的准确,通过高质量的思考分辨信息的真伪优劣,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获得高质量的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没有一字提及人工智能,但实际上多处在考查人工智能时代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例如,阅读I以种植入门为线索,采用问答体的形式结构全篇,问题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易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环环相扣地设计问题?第4小题要求学生推测作者的行文逻辑,找出逻辑缺环,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问题。文言文阅读选取四则材料,其中第四则材料《考信录》将前三则材料组合起来,批评对“借物喻意”的故事信而不疑的做法。第14小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和反思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身在其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未来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教育应当像高考一样积极行动起来,从现有的学科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赵静宇,系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