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时尚创意

2025-06-25 09:12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时尚创意

曾几何时,时尚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总绕不过几个标配提问:你的灵感来自哪里?你为谁设计?你理想中的时尚是什么样的?

但如今,这些问题显得有些过时。在数字媒体主导一切的今天,创作不再完全是个人想象力的表达,算法开始悄然改变人类的审美偏好与创作习惯。

显然,人工智能(AI)正在重构创意的边界。它不仅参与数据分析、趋势预测,输出图案、风格,甚至可制定整套设计方案。那么创意的自由是否还存在?时尚设计中人的“想法”是否还能保留?

创意产业站在岔路口

AI似乎不再只是给出内容推荐的后台工具,它已经成为决定潮流与审美的重要角色。

对创意工作者而言,算法的便利毋庸置疑。它能过滤并整理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提高工作效率,让设计师从大量琐碎任务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创意表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设计师是否仍拥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是否正在不自觉地迎合算法所偏爱的创作模式?算法究竟激发了创新,还是加剧了创意的同质化?

西班牙《世界报》近日报道称,这种矛盾在时尚领域尤为显著。一边是效率与精准带来的吸引力,另一边却是创作个性可能被侵蚀的隐忧。创意产业,似乎正站在一条通往高产但雷同的岔路口。

从“工具箱”走向“创作室”

生成式AI的登场,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类程序可根据用户指令,生成全新内容,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甚至软件,仿佛打开了一扇无限延伸的艺术之门。从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看,它更是值得关注。

2018年,Tommy Hilfiger就率先迈出一步,与IBM及纽约时装学院的Infor设计与技术实验室合作,推出“重塑零售”项目。他们训练的AI能够扫描品牌历年时装档案,自动生成Hilfiger风格的图案、色彩与剪裁,之后再转化为完整系列。AI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灵感生成器”,而是切实参与了设计过程。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官网今年4月报道,AI创意机构Maison Meta开发了一套文字驱动的时装生成AI。只需一句话提示,该系统便能输出裙装、泳衣、T恤等不同类别的设计草图。

“AI没有脉搏,它无法取代人类的热情。但它可以在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维度上,扩展创意的可能性。”设计师诺玛·卡玛莉这样评价。

如今,AI设计已不再是小众试验。自2013年Maison Meta推出“AI时装周”以来,来自全球才华横溢的年轻设计师使用Midjourney、DALL·E、ChatGPT等免费工具,创造出不胜枚举的富有个性的设计系列,其中就包括以西班牙Sargadelos陶瓷为灵感的设计。

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系统可能当属AiDA。这是由香港理工大学时尚教授黄伟强开发的一款时尚互动设计助手,也是全球首个由设计师主导的AI系统。它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将草图和原始想法转化为详细的设计,加快设计从初稿到走秀的整个过程。

由此看,AI似乎已从“工具箱”走向了“创作室”。

谁掌握创意的主控权

面对AI带来的颠覆性潜力,设计行业的头部力量正谨慎布局,既主动拥抱技术,也努力划清界限,试图在效率与原创、工具与创作者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开云集团开发了名为Madeline的AI系统,用于优化购物体验;路威酩轩集团(LVMH)则通过旗下科技投资机构Aglaé Ventures,在过去一年投资了5家生成式AI初创公司,金额高达3亿欧元。这些企业主要关注的是提升生产力、营销效率与图像处理能力。

不过,AI是否已真正参与到这些集团品牌的创作流程,目前仍未明朗。在去年LVMH数据与AI峰会上,该集团曾发表审慎声明——尽管相关技术具备惊人的创意潜力,能够生成个性化设计和体验,但也带来了关于真实性与责任的问题。

根据《福布斯顾问》与OnePoll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消费者对企业使用AI感到不安:70%的人担心AI撰写的产品介绍可能带来误导,60%的人不信任AI生成的用户评价,76%的人担忧AI会让品牌官网的信息失真。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企业使用其数据以优化服务的接受度却更高:48%的人接受基于购买历史的个性化推荐,55%不介意企业分析其社交媒体互动行为。然而,一旦触及更私密领域,如短信与通话内容,人们的容忍度则明显下降。

这种矛盾心态,恰恰反映了AI在创意行业中的核心难题:人类愿意让AI协助,但不愿让AI主导。或许,未来创意将不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由人与机器共同实现。但那时,设计师也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他们不只是想法的源头,更是判断的把关者、价值的捍卫者。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