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一块土地“三本账”

2025-06-25 0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6月25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节约集约,是破解“人多地少”约束的钥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与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实现人地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表达。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治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从覆盖全国的“田长制”责任网,到“亩均论英雄”的节地新模式,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耕地红线牢牢守住,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耕地“底线账”

用“绣花功夫”守护每一寸沃土

在河南郸城县,80后的魏冢村党支部书记武娜有了一个新身份——四级田长。她的“责任田”,是村里2300多亩土地。每天早上,她都第一时间打开手机上的“田长制”APP,开始一天的巡田工作。

“你看,这块地去年还是撂荒的,现在都种上了玉米。”武娜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脸上写满自豪。“田长制”APP上,每一块田的地块编码、面积、种植作物、责任人等信息都显示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现有非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她立刻拍照上传,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流转至乡镇乃至县级的田长和相关职能部门。

“田长制”正在广袤乡村织就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网。从省级总田长,到市、县、乡、村各级田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套体系,将耕地保护的责任,真正压实到了具体的田间、地块和个人。

在武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村里不仅实现了撂荒地“清零”,还通过小块并大块、引水修路等措施,将不少“望天田”改造成了“高产田”。“以前大家觉得,建个棚,占一小块地没事。现在不行了,田长天天在田边转,政策宣传到家,谁还敢乱来?”村民老王的朴实话语,道出了“田长制”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武娜的故事,是全国百万名田长的日常缩影。他们就像是耕地的“哨兵”和“保姆”,日复一日地行走在田埂上,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根基。据初步统计,已有29个省份积极探索建立“田长制”,推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和严格执法,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

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盐碱地改良让“盐碱滩”变身“米粮川”,粮食亩产突破千斤……我国耕地保护“底线账”越算越精细。当前,自然资源部正加快构建耕地保护“一张图”管理体系,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推动耕地保护向数智化转型;强化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空间,拓展补充耕地来源,确保耕地补足补优,严防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弄虚作假。

发展“效益账”

“节地魔方”让平面图变“立体画”

在制造业重镇广东佛山顺德区,一场关于土地利用的“空间革命”正在上演。面对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极限的现实,顺德不再选择“摊大饼”式向外扩张,而是勇敢向“存量”要“增量”,向“高度”要“效益”。

“我们不是没有土地,而是缺少高效利用的土地。”顺德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健荣一语中的。过去,大量矮旧的单层厂房占据了宝贵的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低于1.0,“亩产”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受限。

“工业上楼”成为顺德破解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在顺德的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中集智城等新型产业园区,一栋栋多层“摩天工厂”拔地而起,颠覆了人们对工业园区的传统想象。机器人、无人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立起来的园区”里,共享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研发平台。

“我们把原本需要100亩土地才能容纳的产能,压缩到了占地25亩的建筑空间里。”深圳市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丘展欧算了一笔账,“土地成本大大降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在楼上楼下,沟通协作效率极高。这在过去不可想象。”

为了推动这场变革,顺德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对“工业上楼”项目给予提高容积率、产权分割等支持政策,对低效用地进行严格整治,以“亩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场“节地魔方”不仅为顺德产业升级拓展了新空间,更守住了宝贵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通过推广“工业上楼”等节地模式,顺德区近年来在工业产值持续增长的同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从全国来看,通过推广多层厂房、立体开发等节地技术和模式,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相比10年前下降了约45%。

从“要多少地”转向“一亩地能产出多少”,这本精密的“空间经济学”乘法效应日益凸显:15个省(市)的43个城市(区)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再开发156.38万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拉动有效投资等多重效果;推广84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

自然“生态账”

系统治理让田园长出“优质资产”

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刻影响着全国。在这片土地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紧跟“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关键实施路径,正在奏响一首“田、水、路、林、村”和谐共生的生态交响曲。

浙江桐乡市濮院镇,这片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土地,曾面临耕地碎片化、农房布局无序化、产业用地低效化的发展困境。“以前村里的地东一块西一块,面积大的不过一两亩,小的不足一分,不易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增收成为难题。”红旗漾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峰回忆道。

改变,源于一场以村庄为单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规划引领下,濮院镇对区域内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了一次“系统重构”。

——农用地整理。通过打造“万亩千方”农业集聚,建设高标准农田119.7公顷、实施垦造耕地8.0公顷、耕地功能恢复207.1公顷等。濮院镇以“喜濮”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依托标准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实现水稻亩产1730斤,亩均效益近1万元。

——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实施建设用地复垦51.8公顷,完成工业用地腾退,土地集约度提升37.4%。打造共享餐厅,设计18公里美丽乡村精品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

——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农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措施,建设生态节水拦截渠和生态缓冲河塘,生态沟渠拦截面源污染35%,节水灌溉系统节能20%,完成红旗漾村塘浜池塘整治等项目,营造水系环境与乡土空间和谐共生、“碧水绕村流,鱼戏莲叶间”的江南水乡图景。

“村里的耕地增加了,人居环境变美了,村民住得舒心,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腰包变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周惠丽由衷感慨。

濮院镇的蝶变,是浙江乃至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动案例。它不是简单地对土地进行“修修补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空间治理创新。通过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空间,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合,提升“田更优、村更美、民更富”的综合效益。

绘就“人地和谐”新画卷。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濮院镇顺利入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期间,全国累计投入资金6700多亿元,累计完成整治规模48万公顷,新增耕地4.40万公顷,建设用地减少1.07万公顷,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空间。“十四五”以来,“山水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产生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质资产”,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过500万公顷。

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敬畏之心守护脚下沃土,以科学之策优化国土空间,坚持节约集约、推动系统治理,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山清水秀、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的生命共同体更加生机勃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