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神州北极,不只有“漠河舞厅”(边城见闻)

2025-06-23 09: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俄罗斯面包坊。

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

本报记者(左)采访北极村民宿经营者。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图片来源: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审图号为黑S(2025)58号

漠河舞厅。

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

北极村一家民宿的房间内,装饰融合了俄罗斯元素与当地少数民族元素。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北极村标志性建筑之一——指北针雕塑。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6月21日夏至,大兴安岭山脉北麓,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冠”上、中国地理坐标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迎来时长超过21小时的白天。

中国“北极”,赋予漠河最独特的标签。这里夏日平均气温不足2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3摄氏度。近年来,歌曲《漠河舞厅》的“出圈”,让这里为更多人知晓。观赏北极光、体验极昼、打卡漠河舞厅,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之所向。神州北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夜城”。

一首歌,打开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

“情谊都在歌里、舞里”

时间已晚,天色未暗。在漠河市区制高点北极星广场,位于153级台阶之上的北极星雕塑,欢迎着远方客人。广场下方的长街两侧,建筑屋顶或圆或尖,异域风情十足。

“在1980的漠河舞厅,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商贸街汇丰大楼地下一层,《漠河舞厅》的旋律在营业时间的每个整点时分响起,娓娓诉说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迪斯科灯球闪动,人们携手起舞。在装潢陈设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的漠河舞厅,时光仿佛被凝固。

“这首旋律悠扬的《漠河舞厅》,已成为一个向世界敞开的文化窗口,让这座沉默的边陲小城,跃入全球视野。”漠河舞厅经营者李金宝深有感触。一首歌足以带火一座城。随着《漠河舞厅》的走红,越来越多人“种草”漠河,打卡舞厅。

出于对跳舞的热爱,李金宝经营着一家舞厅。此前客源不多,以当地舞蹈爱好者为主。如今一到旺季,舞厅门口总是熙熙攘攘,每天要接待数百名客人,不少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李金宝打开手机,展示不同肤色的游客欢乐起舞、纵情高歌的视频。“上次南非来的一些游客,跟我们一起围成圈跳舞,特别热闹。”李金宝说,“我们语言不通,交流不了太多,但情谊都在歌里、舞里了。”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漠河舞厅》的旋律同样跨越国界。歌曲的英文版、俄文版、西班牙文版、日文版等,受到各国网友欢迎。巴西网友卡洛琳在TikTok上分享自己翻译的歌词片段并说:“歌词真有力量!我很好奇,怎样一片冰雪覆盖的土地,能孕育出如此炽烈的情感?”

歌曲的全球传播,正转化为漠河可感可触的活力。当地文旅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漠河市入境游客数量显著攀升,欧美及日韩游客增幅尤为明显。漠河市积极拥抱机遇,不少旅行社推出“极光与旋律”主题旅游路线,将舞厅打卡、极光观赏、林区文化体验巧妙融合。

当地一家旅行社经营者杜春燕表示:“往年淡旺季特别明显,现在全年预订不断,不少游客点名要去漠河舞厅。”法国背包客艾米莉和朱利安坦言:“是《漠河舞厅》里那个遥远而深情的中国北方把我们吸引来。站在真正的舞厅里,想象那个永不停止的独舞者,像触到了歌曲的灵魂。”

一家面包坊,见证文化友好交融的历史——

“这样的传承很有意义”

记者到了漠河才了解到,“出圈”以前的漠河并不寂寞,中外文化交融的故事早就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从市区出发向北驱车约130公里,便来到一座三面环山的小村庄,这就是北红村。

北红村村史纪念馆数据显示,当前村子常住人口131户、256人,其中俄罗斯族后裔有67户、119人。村如其名,充满俄罗斯风情。依黑龙江而建的步道旁,可见套娃等俄罗斯元素;来往的许多村民,长着一副“洋面孔”,却说着流利的东北话。最为醒目的,要数村内一排排低矮错落、保存完好的木屋。这些木屋用圆木和木条建造,保留了俄罗斯民居“木刻楞”的特色。“木刻楞”是一个中俄文结合的名词,用来指原木搭建的木屋,“刻楞”俄语意为“木框架”。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北红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时期。当时的淘金热吸引大量劳动力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村落。这一时期,地缘相近的中俄两国,时而有通婚现象,促成了在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融合。

73岁的李春花鼻梁高挺,眼眸深邃,已经在村卫生所当了53年医生。她的奶奶和姥姥都是俄罗斯人。“小时候,我们最期待的就是传统节日巴斯克节的到来。那时候,各家各户制作美食,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人们开心极了。我的奶奶很会跳舞,她随着口琴跳,脚步轻盈,我从小就跟她学会了。”李春花说,村民生活既保留了中国东北文化特色,也融合了不少俄罗斯文化元素,在日常饮食方面尤为突出,“俄罗斯风味的果酱、酸菜、苏巴汤,搭配刚出锅的馒头和东北家常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北红村主街不远处,一个“面包大婶”的卡通塑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进塑像背后名为“俄罗斯面包坊”的小店,一股甜香扑鼻而来。年近60岁的村民赵银华正在烤箱前忙碌。

“在北红村,许多家庭都掌握制作俄罗斯列巴(面包)的传统手艺。”赵银华一边展示制作材料,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我的婆婆有俄罗斯血统,从前每到秋天下霜后,她便带着我上山去采野生的啤酒花,教我做美味的列巴。”纯天然、无添加的列巴受到亲友邻里的欢迎,赵银华和家人因此开了这家面包坊。

村里人常常来这里购买列巴,回忆儿时的味道;各地游客也很喜欢这种带有俄罗斯风味的面点,高峰时小店一天能卖出200多个列巴。“制作流程并不简单,除了需要提前一天发酵,夜间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要额外添加面粉。由于耗时耗力,如今这项技艺在俄罗斯也不常见了。”赵银华说,“我希望坚持做下去——作为中俄文化友好交融的见证人,这样的传承很有意义。”

一批中外“混搭”民宿,带来交流融合的温馨体验——

“这种交融,让人心生暖意”

“最北人家”“最北饺子馆”“最北邮局”“最北气象站”……在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北极村,村里有众多以“最北”命名的场所和地标,在这里“找北”是一大乐趣。数百米之外的黑龙江对岸,俄罗斯依格那思依诺村近在眼前,两岸的木刻楞房屋遥相呼应。

北极村村民孙翠荣热情地为记者斟上一杯滚烫的红茶,又端来几片黑麦列巴。她是北极村土生土长的中俄家庭第三代,经营着一家名叫“俄罗斯人家”的民宿。“以前就指着冬天一季营业,现在四季都火!客人们就爱咱家这‘混搭’的格调,说是有味道、耐得住品味。”从俄罗斯购回的小碎花床品,营造出俄罗斯乡村风格;家传的大饺子馅饼、卜留克咸菜等俄罗斯小吃配上铁锅炖,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像“俄罗斯人家”这样挖掘文化交融特色的精品民宿,近年来在北极村不断涌现。

在另一家俄罗斯风情民宿门前,主人李娜正热情地招呼从湖南骑行而来的游客。在李娜的民宿客房内,桌上是中式审美的琥珀、紫金饰品摆件,墙上挂着赫哲族鱼皮画,墙角立着复古的俄式茶炊,东北特色的花布窗帘与俄罗斯风格的蕾丝桌布相映成趣。“让客人睡在俄式木刻楞房间里,醒来推开窗看见的是中国最北的静谧山林,这种交融本身就充满诗意。”她说。

上海游客陈先生一家刚结束在这家民宿的体验。清晨,阳光透过绘有传统俄式纹样的木窗棂洒进房间,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烤制的列巴的麦香。“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自己用俄式茶炊煮茶,兴奋极了。晚上围坐在壁炉旁,听民宿主人演奏手风琴、教唱《喀秋莎》,窗外是宁静的夜色。这种‘混搭感’,既新奇又和谐。”陈先生感慨道。他的妻子对民宿里中俄融合的细节设计印象深刻:“房间里既有俄罗斯套娃装饰,又点缀着东北剪纸窗花,连早餐都是大列巴配东北玉米面粥,孩子好奇地问个不停,这比教科书生动多了!”

临走时,他们一家在民宿留言簿上留下感言:“原木墙壁散发松香,老式收音机流淌着俄罗斯民歌,仿佛时光交错。推门而出,又能看见五星红旗在北陲哨所飘扬。这种交融,让人心生暖意。”

■链接·黑龙江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下辖漠河市等7个县市区。这里有着“最北”的区位优势、“最冷”的资源优势,“神州北极”是这里的地域名片和文化符号。这里有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有国内仅存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中国唯一寒温带生物基因库。

大兴安岭地区的边境线长786公里,占黑龙江全省的26%,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和外贝加尔边疆区隔江相望,现有漠河、呼玛2个国家一类口岸以及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大兴安岭地区拥有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县份——呼玛县。2024年,呼玛县举办首届中俄文化交流周活动,汇集了中俄文艺演出、中俄画家共绘开江、中俄农创产品展销会、中俄文艺团体演出、鹿鼎山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等众多国际活动,推动了中俄文化的融合。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