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小网民”需要“大保护”——“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系列报道

2025-06-23 09: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暑期将至,眼看着“神兽归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又进入公众视野。

为了让孩子远离网上不良信息、避免网络游戏沉迷、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中,就包括“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要求强化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治理,净化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重点环节信息内容。

伴随新技术发展,网络上有哪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新问题?各方如何提升治理效能?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网络多风险,“原住民”怎么办?

最近,来自四川成都的彭女士发现自己12岁的女儿有点不对劲。

“总神神秘秘地抱着手机,问在干啥,也死活不说”。她留了个心眼,点开女儿常用的一款软件。这一看吓得不轻:屏幕上出现与多个虚拟男性角色的聊天互动,其中充满暗示性的对话,以及暧昧露骨的神情与动作描述。

原来,这是一款AI陪伴聊天软件,应用商店中年龄分级为“17+”。用户只要简单描述,就能定义AI智能体的形象、声音、人设、技能,然后实时语音、文字聊天。最受欢迎的是恋爱情景模式,以及霸总、病娇等人设。

将对女儿接触“擦边”信息的担忧发在网上后,彭女士发现自家情况并非个案。在社交媒体上检索这款应用,能看到不少正上初中甚至小学的用户晒出自己的年龄和聊天体验。后知后觉的父母们则心急如焚地互相询问:“这到底是啥?”“该怎么劝?”

这样的焦虑不难理解。

这一代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多从出生起就接触互联网。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统计,我国学龄期及以上未成年人触网率近98%。

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智能设备、短视频、网络游戏,乃至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就是他们认识和参与社会、获取知识与情感陪伴的重要途径。许多家长“一刀切”禁止孩子上网,也引起许多孩子的不满。

但家长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许多未成年人没意识到:他们熟悉的互联网,实际上“险象环生”。

不良内容、成瘾沉迷、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露、非理性消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风险场景,连成年人都可能“踩坑”,对身心尚在发育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伤害往往更加深远。

正如彭女士的经历,人工智能,尤其生成式AI的发展普及,让未成年人面临的各类网络风险更隐蔽、更难以防范。

除了AI陪伴聊天中暗藏的色情暴力信息,网信部门还发现,部分用户利用AI绘图技术,恶意将未成年人图片转换成儿童怀孕状态、身穿裸露服装等恶俗低俗漫画。

有专家指出,这与对AI生成内容以及相关产品服务背后的语料训练监管不严有关。

“青少年模式”,如何不被轻易绕开?

自从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孩子与家长的“斗智斗勇”似乎就没停过。

“明明手机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娃还是能超出时间限制玩游戏。”来自北京的萧女士说,“查了好久,才发现他偷偷用我的身份信息做了实名认证。”

来自湖南的中学生小王和伙伴分享经验:“我和爷爷说,学校有信息要确认,让他帮忙自拍一张,实际上是用他的信息刷脸认证,解除青少年模式。”

从2019年起,部分短视频平台和游戏平台开始推出“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和人身安全。

那么,为何给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青少年模式”并不受他们欢迎?除了未成年人本身的逆反心理,也因为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设置并不完善。

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平台没有青少年的年龄段区分,开启后能看到的内容过于单一,“只有低龄化动画片和手工视频。”一位上海小学生这样吐槽,“别让我们为了找一些合理的网络资源而动歪脑筋!”

为解决这些问题,2025年4月,“未成年人模式”作为“青少年模式”的升级版,正式发布上线。相较于过去由单一平台支撑,新模式由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三方协同改造。

具体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操作门槛大大降低。目前,华为、OPPO等手机更新后,桌面会出现醒目的“未成年人模式”图标,一键就能让所有APP同步切换;不同设备能统一管理,家长在自己的手机设置后,孩子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设备都能同步限制;“绕开”的难度也增加了,退出模式需要人脸或指纹识别。

其次,内容大大丰富。增加年龄分层,如0-3岁主打儿歌、亲子互动,8-12岁主打科普、生活技能;优质内容定向增加,如抖音邀请全国科技馆入驻并开展科学教育。

另外,部分应用增加了定制化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以微信为例,监护人可以设置微信支付的限额;未成年人遇到受限内容,如特定公众号、小程序、外部链接,也可以向监护人发起临时访问申请。

目前,未成年人模式仍在不断完善。“有这个模式,可以少花心思在‘斗智斗勇’上了。管理孩子手机的时候,也不容易‘一刀切’了。”一位家长说。

孩子上网引纠纷,责任谁来担?

当网络上的权益纠纷真正发生,平台、监护人、未成年人应如何划分责任?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2021年挂牌至今,我们已经受理了1200余件涉网未成年人案件,案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法官毛春联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这些司法案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引发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到全部案件的近七成;二是线下纠纷以及追星导致造谣、辱骂、P图等引发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充值打赏类案件是所有案件中最令人担忧的。”毛春联说,“我们近3年审结了近700件此类纠纷,案件平均标的额超过8万元。不少涉诉未成年人的家庭经济基础薄弱,部分是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的大额消费给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

毛春联解释:这类案件中,对未成年人,法院主要考虑其是否采取了绕过监管的措施。“之前有一起案件,未成年人冒充自己母亲与平台客服沟通,解除对消费的限制。法院认为这一行为存在过错,在确定平台退款数额时将该行为作为考量因素之一”。

对于监护人,是否开启未成年人模式、是否管理设备使用、是否保管好支付密码和身份信息等,是衡量其是否尽到监护职责的标准。

而对于平台,想要压实主体责任,“事先预防、事中限制、事后救济,一个也不能少。”毛春联说。

具体而言,事前预防包括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接入实名制认证系统、优化平台内容、设置提示等;事中,即侵权行为发生后,平台不能仅处在被动地位,在接受侵权通知后才采取措施,对侵权性明显的内容应通过AI识别、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主动识别拦截;事后救济环节,应提供相应的指引,设置涉未纠纷专属处理通道,配合披露侵权人信息等。

同时,应对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型风险,相关部门也在探索。

6月10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上,《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正式发布,明确提到“对涉未成年人数据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建议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引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安全原则,约束模型的输出符合伦理规范、减少偏见等”。

如何才能更加有效解决网络沉迷等涉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

“可以把握家庭、学校、社区、司法部门几个维度。”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非阳告诉记者,“司法部门可以开展法制教育、提供调解干预与心理疏导。家庭要加强情感陪伴,用运动、亲子阅读、外出旅行等活动减少未成年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学校要强化素养教育与早期干预,可以通过开设‘算法认知课’介绍网络成瘾原理。社区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打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无网娱乐空间,引导未成年人培养线下兴趣,减少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记者 霍旻含)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