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第一观察丨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2025-06-18 09:25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荒漠化防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牵挂的一件大事。

——“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两年前的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荒漠化防治工作何以置于如此重要地位?

从具体国情看,总书记指出,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

从历史经验看,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述这些史料,强调“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遍及三北大地,发出号令,要求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党中央极富战略定力和历史远见地作出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

对非凡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予以肯定: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总书记“点赞”过的“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等,激发出无数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力量。

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造就了万里绿色长城。总书记指出,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贵在持续用力,难在久久为功。在总书记看来,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锚定2050年,深耕2021至2030年。对当务之急,立说立行;对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

当下,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黄河“几字弯”逐渐展现“金沙蓝海绿洲”的美丽画卷。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实质性进展,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正稳步推进。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面向未来,明方向、谋思路、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创造新奇迹,要有系统观念。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系统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内蒙古乌梁素海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后,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

在甘肃石羊河流域,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让“沙漠之湖”重现碧波,成功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握手”。

“坚持科学治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

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科学治沙,就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荒漠化防治,不是消灭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总书记叮嘱:“既不能在不适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观望、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如今,各地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精准防沙治沙。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内蒙古磴口模式、新疆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铺展着绿富同兴的新画卷。

策划:张晓松

主编:赵超、朱基钗

主笔:高敬、黄垚

视觉:金小茜、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