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孩子发胖就是动得太少?破除青少年体重管理三误区

2025-06-17 09:57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柳叶刀》警示近5亿孩子面临肥胖风险,专家指出——

破除青少年体重管理三大误区

近日,《柳叶刀》青少年健康和福祉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青少年(10—24岁)面临肥胖和超重问题,10亿人面临不良健康风险。

青少年肥胖不仅可能带来体形变化、心理障碍等短期健康问题;长期而言,还会增加成年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风险,并通过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健康。

面对青少年肥胖问题,人们存在一些刻板认知,实则并不科学。在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对帮助青少年科学管理体重至关重要。

误区一:孩子发胖就是太懒,动得太少

“孩子胖,肯定是平时太懒,不爱运动。”日常生活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不可否认,运动不足确实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片面强调这一因素。”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明英说,“青少年肥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归咎于‘懒’,不仅不科学,还可能耽误干预时机。”

科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青少年肥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约占33%的影响权重。《中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诊治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显示,父母双方都肥胖的情况下,孩子肥胖的概率会比父母双方都不肥胖的孩子高15倍;而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孩子的肥胖风险也会增加2—3倍。目前医学界已经鉴定出超过600种与肥胖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影响脂肪代谢、能量消耗和食欲调节等多个生理过程发挥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肥胖的影响占比高达67%。张明英展示了一个典型案例:家长一边抱怨孩子不爱运动,一边自己整天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而且家庭晚餐经常给孩子食用炸鸡配碳酸饮料。这导致一个10岁的孩子每天的静坐时间超过5小时,而且严重超重。

此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肥胖青少年在学校容易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这种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负面情绪,进而形成“压力—暴食—更胖”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时,心理健康的维护同样重要。”张明英说。

还有一些疾病也会导致青少年肥胖,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等疾病。“这些疾病导致的肥胖通常伴有其他特征性临床表现,需要专科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怀疑病理性肥胖的青少年,建议尽早就诊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张明英建议。

她强调,要科学认识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将其归因于“不爱动”。只有综合考虑遗传、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方案,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恢复正常体重。

误区二:小孩胖不用管,长大就瘦了

“孩子小时候胖点没关系不用管,长大自然就瘦了”“胖是有福气,不用管”等观念在不少家庭中普遍存在。然而,这种认知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肥胖问题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儿童早期BMI加速和持续肥胖的风险》数据显示,2岁时就肥胖的儿童,80%到成年后仍然肥胖;5岁时肥胖的儿童,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这是因为在婴幼儿和青春期阶段,人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加,到成年后脂肪细胞数量不再增长,只是增大体积。早期形成的脂肪细胞基数越大,日后肥胖的风险就越高。

张明英指出,青少年肥胖会带来多方面的健康危害。

代谢系统方面,肥胖青少年患脂肪肝的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由于肥胖青少年的增加,青少年脂肪肝发病率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种原本多见于成年人的疾病正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蔓延。脂肪肝会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和解毒功能,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也大幅上升。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统计显示,肥胖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4倍。其发病机制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肥胖和超重儿童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正常体重儿童的2.6倍和8倍。这些疾病会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持续损害。

张明英强调,如果家长对孩子小时候的肥胖问题听之任之,孩子不仅不会“自然瘦”,反而会在远离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在生长发育方面,肥胖青少年虽然可能在某个阶段显得比同龄人高大,但其往往存在骨龄提前的情况。张明英解释:“体内脂肪细胞会分泌激素,这些激素可使孩子的骨龄较真实年龄要大,导致骨龄提前,随着骨骺提前闭合,最终反而会影响青少年的成年身高。”

误区三:“少”吃就能瘦

面对孩子日益增长的体重,不少家长存在“胖就是因为吃得多,少吃点不就瘦了”的错误认知。对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营养科医生边姗姗指出,这种简单粗暴的节食方式不仅无法健康减重,还会对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造成多重危害。

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极为旺盛。边姗姗强调,盲目减少食量会导致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身高增长、降低身体免疫力,还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孩子偏爱高热量、低营养的精细加工食品,是肥胖的重要诱因。”边珊珊介绍,白米饭、白面包、蛋糕、糖果等食物口感香甜,却因过度加工导致膳食纤维流失,营养单一且热量较高。这类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速度快,易使血糖快速上升,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囤积。与之相反,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既能提供全面营养,又能通过增加饱腹感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因此在均衡饮食中适当增加水果蔬菜摄入,更有利于体重控制。

但张明英同时指出,不建议用水果榨汁替代水果的摄入,“将水果榨成果汁会使孩子们摄入过量的果糖,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张明英建议,家长应培养青少年直接食用适量新鲜水果的习惯,既保证营养摄入,又有利于体重控制。

此外,部分家长处于让孩子“少吃”与怕孩子“营养不足”的矛盾中,试图用营养素补充剂替代饮食摄入,这同样存在健康隐患。边姗姗举例说,维生素A过量摄入会引发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高剂量补钙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均衡饮食始终是获取营养最安全有效的途径。即使因特殊情况需要额外补充,也必须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因盲目补充造成机体损伤。

边姗姗强调,青少年体重管理需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家长要摒弃“少吃=减肥”的误区,让孩子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吃动平衡、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等实现科学减重,这样才能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保障孩子的正常生长与健康发展。(记者 陈曦)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