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防沙治沙,荒漠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望·特别策划)

2025-06-17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黄沙退却,新绿涌动。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荒漠化防治离不开全民广泛参与,更离不开治沙人的接力坚守。从挖坑种树到沙漠锁边,逼退了沙线,却熬白了头发;从“板上发电”到“板下种植”,贡献智慧与力量,让防沙治沙更有科技含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代代治沙人接续传承,一个个绿色奇迹不断书写。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山西、内蒙古、甘肃三地的治沙人,听他们讲述久久为功征战沙海、播撒希望的故事。

——编 者

山西右玉县村民王占峰扎根荒山种树40多年

一次选择

就是一生的承诺

本报记者 郑洋洋

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和王占峰握手时,记者观察到,他的手心布满因劳动结下的茧子。王占峰是山西右玉县牛心乡老墙框村人,30岁那年,他从几公里外的村子跑到石砲沟种树,这一待就是40多年。

“昨晚刚下了一场雨。趁着有水,赶紧上山看看。”王占峰凌晨4点就起了床,扛着铁锹上了山。

王占峰就住在靠近沟边的坡上。从屋门口往远处望去,满眼皆是绿意。绿草、樟子松、油松、落叶松,遍布山沟,“密密麻麻的树,都是这些年一棵一棵种下的。”王占峰说。

为啥要选择种树,而且一种就是40多年?

右玉县位于毛乌素沙地的天然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前就风沙成患、山川贫瘠。在沙进人退的形势下,“不种树就不能存活”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上世纪80年代,在外开旅馆的王占峰决定回家种树。爷爷、父亲都曾义务种树,他也想回家做些事情,“当时还年轻,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想让荒山添绿,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刚来这里时,山高、坡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王占峰找到公社,包下荒山,很多人劝他:“沟太多,土太干,树怕是种不活。”

“我想试试。”王占峰独自一人扎进荒山沟,搭起窝棚,垒起了锅台盘起了炕。一个人、一辆小平车、一把铁锹、一柄铁锤,开始种树。“那会儿上山,都是背着‘三件宝’——铁锹、窝头、冻疮膏。”王占峰回忆,最多每天要挖50个树坑。累了,就躺在黄土坡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一口窝头就咸菜。

最早,他试栽一些耐旱、易活的灌木苗木。“栽三年,扶三年,勤浇勤护又三年。”在山坡上,他挖出一个个半月形的“鱼鳞坑”,再从山下肩扛手挑,用泉水灌溉。后来,王占峰索性修建了抽水装置,让浇灌更方便。

如今,树木几乎到处都是了。不仅有固沙的松树,还有杏树、梨树等经济林木……几十年过去,树木长高了,涵养了水土,王占峰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熬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到春天,红的、白的花儿漫山遍野。”看着这些,王占峰觉得成就感很足。40多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王占峰绿化了3000多亩土地,并获得“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返程下坡时,看到几株幼小的松苗,王占峰蹲下来,欣喜地指给记者看:“这是落下的种子,天然成长起来的。种树改善了土壤,长出了新苗,说明这些年的辛苦都没有白费。”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职工接续植树

一场接力

65年造林护林

本报记者 赵景锋

“活了!活了!”站在一棵挺立的樟子松下,李凤岐轻抚树干,眼里噙着泪花。

李凤岐今年71岁,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的一名退休职工。这棵樟子松,是他退休前栽种的最后一棵树。

3个月前,这棵樟子松突然针叶萎蔫,濒临枯败,林场职工得知后,轮流修剪枯枝、注射营养液,一番精心呵护下,终于将樟子松“抢救”了回来。“护好每一棵树,是我们的责任。”参与护林的30岁林场职工吕林泽语气坚定。

时间回到1960年,新华林场成立之初,目之所及尽是沙丘、荒滩,生态极其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林场的真实写照。

风沙的苦,李凤岐打小就清楚。“以前住土坯房,窗户是纸糊的,早上醒来,脸上、鼻孔里都是沙土,食物也沾满黄沙,嚼起来直硌牙。”李凤岐回忆,刚种好的田,一场大风就埋了,有时几乎颗粒无收。

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国家政策,新华林场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李凤岐高中毕业就来林场报了名。“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黄沙吞噬。”

治沙造林,比想象中更艰难。天还未亮,李凤岐和工友们就从家里出发,拿着铁锹,扛着100多斤重的树苗,走到几公里外的栽种区域。为了赶进度,大家一直干到黑夜,刨坑、栽树、覆土、浇水,相同的动作,每天都要重复几百次。“手上磨起一个个血泡,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就用针把血泡戳破,缠上纱布接着干。”李凤岐说,半年后,和自己一起来林场的16人中,只有4人选择留下。

挖好的树坑,一眨眼就被黄沙填平;栽下的树苗,被狂风一次次拔起……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树苗的成活率不到50%。大家并不灰心,及时总结经验。沙丘容易流动,那就扎满沙障,将黄沙锁住;提桶浇水费水费力,就用水枪喷射沙面精准灌溉……不断改进方法,用上新设备,将树苗的成活率提高至近80%。

随着李凤岐等老一代林场人陆续退休,防沙治沙的担子落到了吕林泽等年轻职工肩上。早上8点,吕林泽开始一天的巡护。“叶片卷曲,颜色泛黄,应该是蚜虫。”走到一棵杨树旁,吕林泽一边端详,一边记录病虫害的情况。5公里外,林场场部的一间办公室内,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林场的重点区域。人防技防相结合,为林场织就了一张坚实的防护网。截至目前,新华林场的林草覆盖率达到88%。

“对我来说,林场就是我们的家。看着家越来越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望着绵延不断的绿色,李凤岐的眼里满是欣慰。

甘肃民勤县治沙志愿者召集人马俊河发起互联网植树行动

一项公益

汇聚更多志愿力量

本报记者 宋朝军

趁着假期,江苏常州的李女士带着女儿,来到甘肃民勤的沙漠里,看到了自己“种了”10年的梭梭树。一个志愿服务行动,让李女士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沙漠建立了链接。这个网络志愿行动的发起人,便是马俊河。

马俊河是民勤人。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县域内荒漠化土地占比近九成。2007年,在外地打工的马俊河回到家乡投身沙漠化治理事业。

治沙靠种树,马俊河知道,仅靠自己肯定不行。他找到志愿者韩杰荣,成立了志愿者协会,一边招募志愿者参与种树,一边在网络上发起行动,呼吁更多人参与防沙治沙的绿色公益活动。

刚开始,马俊河带着10多名志愿者,背着树苗、扛着工具,向沙漠走去。“沙漠这么大,树种在哪?”“挖多深才能成活?”大伙只有一腔热情,但缺乏经验,几次尝试都不理想,治沙造林的效果也很有限。

马俊河犯了愁。他邀请专家前来传授种树技巧,不断摸索、改进方法,加强培训。此后,又在网络上开设“拯救民勤网”,依托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发布种树志愿服务行动。2020年,登记注册了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

亲身到现场参与种树、10元认购一株梭梭苗……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关注民勤治沙。今年春天,共青团民勤县委等部门联合马俊河、仲麟等治沙骨干,开展“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活动,3.5万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来到民勤,通过网络调度、小程序预约,挺进沙海,完成治沙面积9600亩。“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一家人,最年长的有80多岁了。”马俊河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志愿力量。19年来,7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来到民勤,跟着马俊河到沙漠里种梭梭、红柳和花棒等。

为了让治沙造林更可持续,马俊河在发起互联网公益活动的同时,还尝试帮村民销售民勤特色农产品,帮助民勤的蜜瓜、肉苁蓉、人参果和羊肉等走出沙海。而网络的另一端,网友们每一次购买农产品,也成了一次特殊的“志愿活动”。“吃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等倡议在互联网多个平台热传,外地志愿者前来治沙种树,走时再买两箱特产。2024年,马俊河团队的民勤沙地特产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19年里,马俊河带着志愿者们,先在夹河镇,后到昌宁镇,种下苗木560多万穴、共2500多万株,让8万多亩戈壁荒滩披绿,他也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通过互联网,希望能汇聚起更多志愿治沙力量。”马俊河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