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科学界先行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将至少执行11年

2025-06-12 17:47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王振红) 2025年6月12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上,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IMCP)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最新加入IMCP计划的5个国际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国际科协日地物理协会、韩国极地研究中心、尼日利亚国家空间研究发展局、泰国先皇理工大学、乌干达慕尼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科学界先行发起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科学目标示意图。(供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构建日地系统全球监测链

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为我国上空的空间环境探测和保障提供了连续、可靠的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子午工程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率先倡议建立陆地最完整的东经120°~西经60°子午圈主要监测链,扩展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多学科、多要素探测网络,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日不落的立体观测;结合天基探测,深入研究地球空间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揭示其受太阳爆发和地球活动双重驱动的机制,构建国际子午圈数据驱动的空间天气大模型和高精度预报产品,为应对全球空间天气灾害、和平利用空间、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已与36个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确定了合作意向,包括国际科协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法国比利牛斯天文台、韩国极地研究中心、尼日利亚国家空间研究发展局、乌干达慕尼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内7个部门17家单位共同参与。

合作协议签署现场。(供图:会议主办方)

解码空间天气过程与规律

王赤表示,“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旨在‘构建日地系统全球监测链,解码空间天气过程与规律’。”它的科学目标是:认知一个系统——地球空间系统;厘清两个影响——来自太阳活动自上而下的影响,来自地球系统自下而上的影响;揭秘三大难题——空间环境全球与典型区域的多要素、多时空尺度特征和变化规律,太阳爆发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和演化,空间天气与全球变化以及地球自然灾害的关系。

“为实现科学目标,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拟成立‘IMCP国际组织’,整体协调和推进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完成‘开展创新研究、组织协同监测、共享数据信息、深化合作交流’等四大任务。”王赤介绍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作主旨报告。(供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至少执行11年,完成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以上的日地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构建世界科学家广泛参与和密切合作的空间天气共同体。利用多样化的观测手段和全球性布局,推进空间天气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探测技术突破,为提升防御全球空间天气灾害的能力提供科学支撑,为认知宜居地球、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提供独特方案和贡献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