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做好一穗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5-05-29 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人物小传

刘景圣,1964年10月生,吉林集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主攻玉米采后问题研究,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荣获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穗玉米,除了直接烹饪,还能怎么吃?

重组米、冲调粥、玉米须茶、多谷物主食专用粉……走进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一个个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产品引人注目。致力于让玉米走上更多人的餐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刘景圣和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

保质减损、鲜食玉米加工、玉米主食化……刘景圣的研究始终聚焦玉米采后的问题。“努力做好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让好收成有好储存,让好玉米变好食品,让玉米发挥更大价值。”刘景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从好收成到好储存

研究玉米采后品质变化规律,瞄准玉米采后干燥、储藏等技术瓶颈开展攻关

“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却在采后因储存、加工不当造成损耗,有的甚至发霉变质。这不仅困扰产业发展,也给粮食安全造成隐患。”自幼在农村长大的刘景圣,十分关注玉米采后损耗的问题。

“过去,收回的玉米大多直接扔在地上,变成‘地趴粮’,容易生霉变质。现在,很多农民家里立起了苞米楼子,用来储粮。”在一次次调研中,刘景圣发现,储粮方式虽然有了变化,但粮食损耗、品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

“减损就是增产。”2005年起,刘景圣下决心弄清玉米采后品质变化的规律,为保质减损提供理论支持。

钻田野、入粮库,刘景圣团队在东北地区多个玉米主产区进行采样。他发现,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虽然能反映一定的变化趋势,但因品种、地域、种植方式等因素不同,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于是,刘景圣团队建起试验田,选育特定品种,从埋下种子开始,精耕细作,追踪玉米完整生育期。秋收时节,团队每隔两天采收一批样本,在田野和实验室一趟趟往返。

“单程就是俩小时,昼出夜归是常态。回来后还得先烘干,再做实验分析,每年秋收都没闲过。”经过12年反复试验,刘景圣捕捉到玉米呼吸代谢的细微变化,从降水控酶上找到保质减损的突破口。

东北玉米多属于秋粮晚熟品种,采收时,虽然形态已经成熟,但还未达到生理上的完全成熟,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后熟作用。“在此过程中,玉米籽粒仍在呼吸代谢,从而造成重量的损失。”刘景圣说,“近年来冬季气温升高,收获后的玉米籽粒因含水量较高,呼吸代谢旺盛,有害微生物繁殖加快,造成‘量’‘质’双降。因此,及时烘干、科学储存很关键。”找到方向后,刘景圣带领团队瞄准玉米采后干燥与储藏环节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

研发“微波辅助热风匀化脱水干燥技术”,将干燥时间缩短两小时、能耗降低16.4%;开发智能粮仓与多参数粮情监控平台,实现温、湿度可视化精准管理,使原粮损失率降低3.9%;研发农户专用组合式简易储粮仓,使应用地区粮食损耗平均减少6.1%……从理论支持到技术应用,刘景圣不断优化储粮技术,有效降低了玉米的损失和消耗。

从好玉米到好食品

攻克采收、加工、保鲜全链条难题,研发鲜食玉米全程标准化智能控制技术体系

撕开包装,尝一段鲜食玉米,口感鲜甜软糯。如今,开袋即食的鲜食玉米,已走上百姓餐桌。鲜食玉米的“鲜”,凝结着科研人员的智慧。

“鲜食玉米很‘娇贵’。采早了太嫩,营养成分不足;采晚了太硬,口感不佳。”2000年起,刘景圣将目光聚焦鲜食玉米,连续几年,每到秋收,刘景圣的实验室里总是堆满了采样袋,装着不同时间采摘的鲜食玉米样品。

什么时间采收?如何加工?怎样保存?为了找到答案,实验室的仪器经常不分昼夜地高速运转。“为了搞清楚不同温度下鲜食玉米水分、糖和淀粉、酶活性等指标变化情况,团队曾连续忙了半个多月,每隔4小时测一次样品指标,晚上也不回家,就住在实验室。”刘景圣说。

在一张张折线图、一组组详细数据的对照下,刘景圣和团队逐渐了解鲜食玉米营养品质变化、质构变化对食用品质的影响,找到了不同品种的最佳采收时间。

有了理论支撑,还要解决加工问题。“鲜食玉米采摘后,营养和风味短时间内会发生较大变化,加工包装就是与时间赛跑。”刘景圣说。

过去,为了抢时间,车间往往建在农田附近,不仅生产成本高、规模扩张难,而且自动化水平低,品质也难以保障。2000年起,刘景圣决心攻克采收、加工、保鲜全链条难题,主持国家863计划“玉米绿色供应链关键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制”项目,带领团队创新研发“鲜食玉米全程标准化智能控制技术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鲜食玉米的品种、产地、加工等信息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和安全可追溯,助推鲜食玉米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瞄准鲜食玉米的营养和风味保持问题,刘景圣带领团队首创“适时择温采收+产地预冷”技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温度采摘鲜食玉米,并在采后迅速进行预冷处理,将鲜食玉米加工时限从6小时延长至15小时;突破原有加工模式,在加工装备研制上下苦功,助力鲜食玉米产业链建设;研发果穗智能分级系统,每小时可分选8000穗鲜食玉米,准确率超95%;研制全水循环熟化灭菌装备,不仅使生产效率提升21%,还可降低23%的能耗……凭借在鲜食玉米研究上的突破,刘景圣主持的“玉米绿色供应链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副产品到健康品

钻研玉米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并将加工副产物转化为功能食品中的有效成分

“空间大、产业链长、产品丰富是玉米加工业的特点,玉米的加工品或副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刘景圣看好玉米精深加工的前景,决定更进一步挖掘玉米的价值。

2012年,刘景圣开展玉米蛋白质和淀粉分子修饰和分子自组装技术研究、玉米粉质构重组技术研究,从微观角度研究玉米,为玉米“变身”成多种不同食物提供了更多可能;应用低场强核磁共振、多角度激光散射等技术,研发出半干法制粉、微波辅助生物修饰等7套核心装备。近年来,已建成7条万吨级玉米主食生产线。

“玉米主食化是精加工的重要方向,制粉工艺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不易成团、口感不佳,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2016年寒冬,历经一次次试验失败之后,刘景圣想起读博期间对食用菌的研究,灵光闪现,决定将原料预处理工艺引入玉米制粉工艺,实现不同粗细度的颗粒组合,进一步提高食用品质。

凭借“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刘景圣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玉米主食工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很长一段时间内,玉米加工副产物曾被视为“废料”。早在2002年,看着玉米精深加工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刘景圣有了“变废为宝”的想法,进一步挖掘玉米副产物的价值。

“粮食加工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油脂、多酚和维生素等可利用组分,若把加工副产物高效转化为功能食品中起作用的成分,就能使其成为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原配料。”沿着这个思路,刘景圣带领团队突破功能因子高效制备技术,将玉米黄粉、麸皮等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转化成活性蛋白、活性多糖等高附加值功能成分,使其成为功能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精深加工和副产物高效利用,充分延伸产业链,让每一穗玉米发挥更大价值。”刘景圣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一穗玉米,一生科研。从青丝到白发,刘景圣心里想着的始终是玉米,惦记的是以科研攻关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田间地头的需求,让技术扎根泥土、造福农民。”刘景圣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