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闳议】杨玉良谈科普工作 培养高科学素养人才

2025-05-14 09:3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学精神为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

创新和科普“两翼齐飞”

中国网:您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内涵?

杨玉良:科学普及实际上是对社会大众来普及科学知识。社会大众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土壤,当大众科学素养提高,也会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我们有责任去告诉大众,科学研究在从事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要让大众也去理解是不是重要,新修订的科普法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关系,大众是我们整个科学研究的基础。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可以间接地让研究能够更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

科学教育,我觉得和人才培养有关系。科学研究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来从事,但这些人的水平不是天生的,至少不是全是天生的。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从他们孩童(时期)开始,怎么样去培养他们。科学教育到底怎么样来启迪一个孩子对科学的热情,以及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科学教育怎么样不仅仅把知识给学生,而且要把科学精神,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某一个学科的科学思想发展过程也能够告诉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对整个自然科学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天然的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应该能够在一些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国家在科学教育方面,包括科学普及方面,应该做出世界级水平的工作。

科学教育又面临着人工智能的介入。现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洗牌过程。如果让人工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人跟人工智能互动能够起到最大的共振效应,那么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有希望做到顶端、走到前沿去。最近几年,我们(开展)的论坛一直是在研究怎么样让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更符合人类认识的最基本的规律,让科学教育能够把最准确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习者。

中国网: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是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

杨玉良:科普教育委刚成立的时候,大家是有点迷惑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后来我们很快就确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基本做法。科普教育委主要是由院士构成的,所以我们科普教育委要做的事情,第一是要高端,第二是更加准确。

科普教育委要负责几件事情,是让科普进入党校,进入干部学校、进入政府机关、进入军队和军队院校;我们也要兼顾下面的一层工作,就是要走进小学、走进中学,包括大学。

在儿童层面,主要是院士利用他们的身份,通过简单的科学普及,让儿童产生对于认识自然的兴趣。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时机成熟就能开出一朵科学的花儿来。对于社会大众,我们主要是传递正确思想,把社会上一些打着“科普”的身份其实在做其他不恰当事情的,让大众能够尽可能辨别。对于干部学校、党校,主要是让大家在决策方面,有相应的决策科学,另外要让他们知道科学的前沿。在做地方规划的时候,包括像类似于城市规划或者实际工作当中,能够符合科学规律,而且能够看到未来。

在“科学与中国”20周年庆祝会上,我们发布了“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我们称之为“双千活动”。经过这些年打下了基础,再加上“双千活动”,涌现出一批院士积极从事科普。所以我作为科普委主任,我发现现在工作很容易。我们开年度会议,讨论一年的工作,大家出席率很高。这是一个明显的改变。通过“双千活动”,宣传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因为这样一个活动,让大家感受到科学家到底是在做什么,科学家有哪些风采。实际上我们一年远远不止一千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比如说欠发达地区的科普工作,我们“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双千活动到那个省区进行,这个省区的科学普及的热情就起来了。

关于科学教育,我们每年有一个国际论坛,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讨论科学教育当中的重大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也就是AI时代的到来,AI辅助科学教育到底会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们国家比较大,经济程度差别也比较大。在边远地区、农村、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工作怎么来做?我们面临着科学教育教师的缺乏、合理的教材的缺乏,而且教具可能也没有。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在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尤其是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我们现在在编一本相应的科学教育的案例选,这些案例都经过我们精细的打磨。我们发现在农村,比如科普昆虫类的知识,或者动植物类的知识,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地理学知识,结合本地的特点,可能比城市做得更好。城市虽然人才多,但城市里所具有的基本自然条件跟农村差别很大。所以从自然条件来讲,科普以及科学教育在农村并不是开展不了,而关键在于开展什么。

我们点燃了很多新的东西,让农村的科学教师地位也有所提升。另外,我们也做培训,以及这些案例,(经过)科学家们一起打磨编辑以后,让不同地方的科学教育能够走向一个既实在又轰轰烈烈的状态。

中国网:对于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未来10-20年的工作,您有怎样的愿景?

杨玉良:科普教育委目前面临着一个大好的形势。中央也很重视,另外,广大百姓、广大院士也认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我作为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就在考虑一个事情,怎么样把它引向深入,这个是最重要的。

中国是个大国,我认为我们的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必须更加广泛地走向国际。中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全世界人民一起来协调、一起互动起来。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工作要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展现我们的这方面的工作,这是第一。

第二,科学教材要投入更大的力量。现在我们只是参与了教育部关于科学教材编写的一些工作。但是我觉得,我们介入的深度要更深,尤其在科学教材的严谨性,以及怎么配合教育学原理开展方面,我们会做更多的事情。

第三,就是怎么样结合国家大、地区差别很大的特点来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能够让各个地区的人民,包括儿童、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里受到激励和营养。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探索一下,做得更加深入一点。

另外,我们最近在讨论,现在科普书很多,尤其是国际上有一些非常好的科普书,国内也有很多很好的科学家传记,对理解科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对理解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书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读,会有比较大的障碍。所以我们正在策划一个重要科普著作以及重要科技人物传记的导读计划。我们可以组织小型的读书会(等形式),由一名院士,是这个专业领域的、又对这个科学家非常熟悉,他来导读书里的关键点。这样读者对科学史和科学思想史就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如果我们做成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然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推广,就将把科学普及提高一个层面,在科学教育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今年要开的科普教育委的一些工作会议,就会把这些都定下来。院士们都会集中起来,这个指导思想经过大家讨论、打磨精细以后,我们就会转换成为一些具体的工作来推动。

推动人才培养 助力“三位一体”发展

中国网:您认为,教育应该如何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杨玉良:科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按照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来培养。

假设我们要培养一个科学家,就要知道科学家小时候的基本的心理特征和要求,得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随着他的成长就会发芽,就能进入到真正的科学人才的培养轨道。进入了中学、高中以后,基本的架构已经形成了,积累一定的知识,要给他们充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到了大学以后,经过一定阶段,就专业化了。这样的各个阶段,按照人类的认识规律来进行培养,就能够让科学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科学家人才的培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识规律是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成长也是不一样的。让科学教育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也让它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认识问题的规律,然后来开展更好的科学教育。

(在这样的培养下)一批人会成为科学家,另外一批人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具备很好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我们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广义上来讲,培养高素质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让我们国家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人应该有的贡献。

中国网:您认为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您对培养青年的科学家精神有怎样的建议?

杨玉良:科学精神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最重要的,实事求是。我们认识自然,所有的都从事实出发,科学家尊重实验数据、要求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做理论的话,要求符合科学的逻辑。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精神当中最重要的。科学家所面对的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规律是不会因为你的认识方法不同而改变。所以去认识客观规律,必须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方式。

去认识自然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方法。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之下,要按照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的奥秘。除此之外,还有一套科学思想。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一样,科学精神相当于最高原则,但科学思想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之下,在掌握了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去认识自然。科学史上有很多非常精妙的思想,引导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度认识。方法在更下面一层,是具体地去探索。方法可以是理论的、可以是实验的。理论方法可以是半经验的,也可以是纯理论的。所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三者之间要非常好地联系起来,而且贯彻得好,这才真正成为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除了)和科学精神贯彻以外,还有另外一条就是,科学家必定是爱国的。爱国是爱整个人类的最基本的基础。

中国网:您对培养新的一代科技领军人物有什么期待?

杨玉良:跟大家一样,我当然希望我们国家涌现出一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人才。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怎么样想方设法保护住孩子包括年轻人思想的自由度。

因为作为创新型人才,最可怕的障碍就是他的思想受到了禁锢。思想受到禁锢以后,把很多事情看成理所当然了,就不可能去做出巨大的创新来。想要做出巨大的创新,首先要在一些似乎人人都认可的东西上找出漏洞来,再去从事研究,提供一种新类型的知识,甚至于新的概念、新的理念。所以如果思想的自由被保护好了,再经过按照认知规律以及心理成长的规律来培养科学人才。我相信大规模的、一流的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就成为理所当然。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