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中文版面世

2025-04-22 09:3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日,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罗伯特•普尔撰写,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领衔翻译并作序推荐的作品《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此次出版是其在中文世界的首次亮相。4月20日,译林出版社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主题为“38万公里外的宇宙回眸”的新书分享会。

image.png

图为《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中文版封面

“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吴季在分享会上指出,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过三次启示。第一次启示是在近地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加加林目睹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惊叹于地球的美丽。第二次启示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地球升起的经典场景: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飞向月球,并进入绕月轨道。飞船上的宇航员成为了首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当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他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他们没有想过,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于是,他们在38万公里外拍下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视角拍摄的地球升起的照片——“地出”(Earthrise)。第三次启示是系外行星的发现,自从1995年确认第一颗系外行星,人类认识到在宇宙中不再孤独。《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围绕第二次太空启示展开,从“地出”这一经典场景切入,展开了对人类发现地球历史的讨论。

关于“地出”照片的拍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科普专家焦维新介绍,当阿波罗8号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宇航员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但他们此次的目标是寻找合适的登月点,并没有做过拍摄地球的准备。由于飞船在高速行驶,对焦十分困难,但阿波罗的宇航员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克服了重重挑战,最终让人类看到了那幅航天里程碑式的照片。吴季提到,宇航员把拍摄有“地出”的胶片带回地球,冲洗成彩色照片,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被刊登在西方各大报纸上,变成了非常轰动的事件。“地出”一词也风靡世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认为,在这张揭示地球的浪漫和脆弱的“地出”照片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要学会和平、文明地发展和相处。“我觉得当人们看到地球很渺小的时候,才应该彻底承认自身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

“地出”照片是一个出发点,正是从它开始,人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吴季说,“在太空中,如果恰好太阳在背后升起,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薄的金属钠层,从而深刻体会到地球的脆弱和美好。”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2030年前,中国也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在吴季看来,《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当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再次回望地球时,“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张柏春认为,这本书促成的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仍在继续,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重温那一段人类发现‘地出’的历史,还可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