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2025-08-01 08:48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日益激烈的可控核聚变全球竞争中,我国如何拔得头筹?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这不仅是一家新公司的诞生,更是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可控核聚变则被喻为“人造太阳”,是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在特定装置内实现对核聚变反应发生和能量输出的持续控制,从而安全、稳定地获取能量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并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与当前广泛用于发电的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可控核聚变若能成熟应用,可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因此,可控核聚变也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为何此时按下核聚变商业化“加速键”?“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在1983年提出的核能发展国家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解决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历经40多年发展,我国核能工业持续壮大,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核能进入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技术突破看,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关键装配阶段,欧美私营聚变公司接连实现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等里程碑式突破,国内核聚变研究也捷报频传,科学可行性正加速转化为工程可能性。

从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看,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发展清洁能源迫在眉睫。聚变能一旦实现商业化,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聚变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

从全球科技竞争看,美国发布了首份聚变能国家战略,德国发布聚变能国家战略并制定聚变能发展路线图,英国提出“到2040年实现核聚变能源生产商业化”的目标。我国此时组建“国家队”,正是要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聚变“国家队”将发挥哪些功能?过去,聚变研究多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基础原理突破;如今,专业公司成立将以系统思维整合创新链条,推动技术从“能做到”向“能商用”跨越。

具体来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能领域主力军,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聚变商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股东入局,则进一步丰富了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等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成为打通产业化堵点的关键抓手。

“技术+资本”双平台模式,提供了市场化机制的创新活力。聚变商业化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投入以千亿元计,单一主体难以承受。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分散研发风险、加速技术迭代;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可支持初创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同”的生态格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有望提升聚变商业化效率。

一旦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将彻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但聚变商业化的道路绝非坦途。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巨额资金投入,不确定性强;由于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投资聚变能源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

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之路,对耐心、决心和资金是巨大考验。需要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也离不开政策的长期稳定支持。尽管前路漫漫,但每前进一小步,都会让“人造太阳”的曙光更加清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