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装机量实现大幅增长 新能源量质齐升有支撑

2025-07-15 09:05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期,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六成以上,预计今年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再新增2.8亿千瓦。随着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备受业内外关注。

装机量实现大幅增长

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电力装机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显示,2024年,风电累计装机达5.2亿千瓦,光伏累计装机达8.9亿千瓦,全球最高海拔光伏项目、最大“渔光互补”项目投产;新型储能发展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显著。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2024年,陆上风电最大下线单机容量提升至15兆瓦,海上风电最大下线单机容量达26兆瓦。光伏晶硅电池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光热发电成本下降,储能技术加速迭代。

在加快新能源开发的同时,我国强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安全。2024年国庆期间,全国首次分布式新能源保安全促消纳市场化交易在浙江省嘉兴市尖山新区展开试点。据悉,通过研判提前锁定节假日光伏资源,在区域负荷下降明显、光伏发生倒送时,按需调用中标资源,共计出清容量10兆瓦并全部执行。

“节假日期间,多数企业放假,通过市场化手段,可在电网负荷明显下降、光伏发电功率较高时段,有效管理和调配光伏可调节容量资源,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刘惺惺表示,电力市场化交易已成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报告》提出,2024年,市场化交易实现新突破,绿电绿证交易电量44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4%,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47%。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贡献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领域投资的三分之一,为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境外水电、风电、光伏项目签约金额合计达380亿美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表示,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对全球的贡献超过40%,保障了各国光伏组件和风电机组等供应链安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

水电创新发展成关键

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对水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常规水电累计装机3.77亿千瓦,在电力系统中占比11.3%;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3.7%,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占比接近40%,水电在清洁电力供应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水电启停迅速、运行灵活、可提供惯量支撑,是电力系统重要的支撑调节电源,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水电在电力系统中电量供应与灵活调节并重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夯实,中远期灵活调节作用越发显著。”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说。

在持续做好增量水电发展方面,李昇表示,要结合水电发展新定位,深化流域水电规划(调整)研究,稳妥推进重点流域水电规划审批。加强政策支持、机制完善及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大水电基地和龙头水库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一批优质中型水电开发建设。

在创新推进存量水电提升方面,李昇认为,应系统开展全国主要流域水电扩机潜力相关研究,完善水电扩机投资回收机制、管理体系,力争在一批开发程度高、系统有需求、工作基础好的流域推动水电扩机实施。加强流域梯级水电联合优化调度,加强水电、水利和电网协调调度,挖掘既有流域水电潜力,提升综合效益。

与常规水电相比,抽水蓄能电站调节能力更强。今年1月份,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承包的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自2023年12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电站机组随调随启,快速响应,充分发挥了抽水蓄能“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的重要作用。电站全面投产后,将有效提高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新能源消纳水平。

“抽水蓄能作为当前技术最为成熟、经济性最具优势,且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的灵活调节电源,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赵增海表示,需要围绕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抽水蓄能工程造价水平,持续保持抽水蓄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竞争力。

转向“市场+技术”驱动

根据《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今年6月1日起,新投产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交易,电价由市场说了算,未来电价和收益率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因此出现了一定观望情绪。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行业迈向成熟的标志,短期可能面临波动,但长期看,我国能源转型的决心、市场需求的空间和技术进步的潜力,将共同支撑新能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表示。

从长期需求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长期增长,新能源仍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要实现“双碳”目标要求,风电、光伏装机量中长期仍需保持较高增长规模。

从价格机制看,市场化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经之路。市场化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优化布局,短期可能因电价波动而调整,但长期将加速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将为新能源收益提供兜底保障,稳定投资预期。

从政策与技术看,国家持续推进“沙戈荒”基地、海上风电、水风光一体化等重大工程项目,为行业提供明确增量方向。在技术创新方面,如构网型新能源、大容量储能、氢能耦合等技术都将增强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专家表示,新能源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短期阵痛是转型必经阶段,但我国经济增长韧性、能源安全诉求和全球碳中和共识,决定了新能源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短期调整不改长期趋势,行业要坚定信心,也要主动适应新变化,聚焦微观选址优化、负荷匹配和成本管控,通过高质量项目应对市场挑战。(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责任编辑:王振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