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抽水蓄能发展态势向上向好

2025-06-27 08:43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前,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比例不断上升,其波动性、间歇性与电网安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面对能源转型挑战,不少国家将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管理电网间歇性的一种方式,我国也在建设更多、装机容量更大的抽水蓄能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建集团首席科学家张宗亮近日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与环境制约的关键举措,抽水蓄能电站是开发构建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储能支撑。

抽水蓄能装机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一季度,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突破20%,超出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风电光伏新增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新能源规模快速增长,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强的调节能力。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被誉为“超级充电宝”。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调频、调压、系统备用和黑启动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具有大规模开发潜力的电力系统绿色灵活调节电源,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跃升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

“十四五”时期以来,为适应新能源跃升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补齐系统调节能力短板,我国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抽水蓄能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投产装机规模超5800万千瓦,电站利用小时数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态势整体向上向好,已成为电力保供和低碳转型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支撑

“针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和分散性问题,电力系统对调节电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诸多调节电源和储能品种中,抽水蓄能技术最成熟、寿命长、绿色环保,迎来发展新机遇。”张宗亮在近日举办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抽水蓄能电站发展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抽水蓄能电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

在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金看来,抽水蓄能与风、光等新能源联合运行,能有效降低基地发电侧的弃风率和弃光率,维持电网稳定运行。

抽水蓄能、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之间存在多维度互补关系。“通过技术融合、模式创新、统筹优化,构建‘新能源+长时稳基荷+短时快响应’的立体调节体系,形成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短时响应通过飞轮、锂电、液流等功率型新型储能承担秒级调频,平抑风光出力波动;中时平衡通过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联合运行,解决日内负荷峰谷差;氢储能或重力储能具有季节性调节能力,能够发挥一定的长时保障作用。”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可解释。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表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抽水蓄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和“调节阀”,其价值已从单一储能扩展到系统协同——既支撑风光电力的大规模消纳,又为电网韧性提供保障。

构建多元化储能新生态

随着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进程提速,未来5年到10年,我国抽水蓄能行业可能迎来规模化、智能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有机构预测,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下,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高速增长。

“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协同发展模式将成为行业前进的重要方向,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两类储能技术体系的互补特性,系统性提升多能互补协同效能,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高效互动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战略性支撑。

“单一维度技术创新已无法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必须建立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电力市场机制改革与工程技术创新协同促进。”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晓辉认为,推动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融合发展,是能源系统向低碳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这一融合的本质,在于突破传统储能模式约束,通过多维度储能技术协同,实现电力系统从“单一调节”向“全谱域响应”跃迁。

作为电力系统的压舱石,抽水蓄能承担着基础性、战略性调节任务。“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形成‘长时+短时’‘集中+分布’的多层次储能体系,共同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消纳。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两者协同将更加紧密。”朱国金说。

此外,在“双碳”目标下,电源转型路径整体呈现出清洁化发展的态势。张宗亮表示,抽水蓄能由传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向发挥能源电力、经济社会多领域综合效益转变,抽水蓄能电站将在规模化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抽水蓄能智能化建设运营方面,也将实现较大突破。国际水电协会副首席执行官巴勃罗·巴尔韦德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抽水蓄能行业从“体验驱动”向“数据智能”转型,通过全过程智能重构,在效率、成本、安全保障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