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主动防御”+“提前预判”防汛工作不断升级 构筑坚实防线

2025-06-18 09:03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目前,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为了更好地应对可能到来的洪水挑战,更加精准地防灾减灾,各地都在根据各自的防汛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不断提升防汛能力。比如在北京的一些山区,重点就是确保村民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安全转移;而在珠江流域,则需要建设一张立体的安全监测网,为科学度汛提供决策参考。那么,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区域,在防汛方面是如何动态应变的呢?

门头沟位于北京西部,地形复杂,水系交错,这种地形导致降水汇流速度快,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是北京山洪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每年汛期来临时,从乡镇到村里都会按照不同层级,视情况组织演练。在这里,防汛早已不是临时应对的工作,而是一项制度化、流程化的日常任务。今年的“一村一策”专门制定了防汛工作示意图,将全村划为多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对应的包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负责转移安置和应急抢险任务。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汛期,南方地区正值主汛期,局地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加大,为了做好防汛工作,各地都在做好防汛预案上下功夫,实战化开展防洪演练,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洪涝灾害。

今年以来,全国降雨、江河来水总体偏少,大江大河汛情总体平稳。但受降雨和来水分布不均影响,个别地方极端强降雨也引发了山洪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闫培华:“据预测,今年主汛期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北方洪涝可能偏重,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趋频、趋强。其中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水务局预测,今年汛期,北京北运河流域可能发布较高级别的洪水预警。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区都是存在山洪风险较高的区域。为了实现精细化防洪避险,北京市还制定了“一村一策”方案,根据村庄不同地理位置和村民房屋的不同情况,划分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

通过组织开展重点山洪沟村庄人口信息采集和数据融合,目前“一村一策”入户信息采集小程序上已有93个乡镇约29万人的人员信息,各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防汛一张图。

据了解,山洪灾害起涨快、水量大、时间短,除了人员快速撤离,早发现、早预警也是减少山洪危害的关键,为此,今年汛前,北京还加大了对山洪沟道上游等监测盲区的监测力度,在重点山洪沟道上游加装了地埋式水位计,及时获取来水情况。

图像检测设备实时抓拍照片和水位数据互为校核,再加上其他水文监测设备,就构建起了一个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数字化平台。参照这些数据,运用相关技术手段,模拟预演降雨、产汇流和洪水演进,就能清楚地知道不同村庄的风险等级,为北京市山洪灾害防御提供预报预警工作。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情,和北京一样,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通过科技赋能强化防汛工作,而不同的是,相对于北京这样以局部地区为主的汛情特点,在南方一些地方,面临更多的是全流域范围的洪涝威胁,对于这些地方,防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呢?

近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在广东也开展了一场应急监测演练。无人船、无人机、水陆两栖无人机等,就连机器狗都位列其中,它的背部长着一个可伸展的机械臂,机械臂上方搭载探测雷达,不时会伸出机械臂来,这是为了探测水位的情况。

此次演练使用了大量前沿科技的测量仪器。一款电动两栖无人机在陆地起飞后,可以在河面降落,然后启动螺旋桨摇身一变,“船舶”开始流量监测,等测量完毕后再以无人机模式返回。

记者观察到,一些监测设备做得更轻量化,方便移动。例如,一款移动式侧扫雷达在河边迅速搭建后,最多可同时监测60处表面流速,还可以全天候自动发送实时数据,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在应急监测演练中,这些机器狗、无人机、无人船把监测到的数据传回后方以后,才能真正派上大用场。

针对洪水导致的险情,以往需要一周时间建模,几个小时推演计算,现在利用水利专业模型可以在数分钟内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过程,模拟最不利情况下溃堤淹没风险。

数据,在现代防汛抗旱工作中已经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几年,水利部珠江委已经把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测雨雷达和珠江流域内一万多座水库和上万个雨量水文监测站点信息汇聚起来,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为流域防洪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徐爽:“全面提升‘四预’能力,也就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特别是用专业模型来及时处理相关雨水情监测数据,提高预报调度的精准度。技术人员在做洪水预报的过程中,加入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暴雨移植功能,可以任意扩大缩小流域降雨范围的量级和尺度。”

近些年来,借助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雨水情监测预报的防线越来越牢,洪水预见期进一步延长,洪水预报越来越精准。另外,这些年国家持续投入了资金编制了重点区域洪水风险图。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部署相关防御工作,就能做到更加心中有数。

目前,我国南方正值主汛期,浙江、广西等地强降雨致南方部分地区受灾。这两天南方降雨逐步减弱,但浙江、江西、广西等地仍有大到暴雨。此外,未来,东北地区、内蒙古等地多阵雨或雷阵雨。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已经形成,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后几天在它的影响之下,海南、广东、广西以及江西,还有福建会陆续出现强降雨,并且部分地区会连续2—3天出现暴雨,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出现灾情。

闫培华:“锚定‘四不’目标,也就是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针对这‘四不’目标,加快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指导督促各地针对性做好防御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张张洪水风险图,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清晰可见;一个个“一村一策”的定制方案,把防洪避险责任细化到人;一项项前沿技术的应用,也让我们的防汛体系更加智慧、更有底气。在这场年复一年的汛情“大考”中,各地正以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手段,构筑起坚实的防线。防汛工作正向着“主动防御”“提前预判”不断升级。有了这样更精准的未雨绸缪,我们才能更好应对不确定的汛情。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