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一方石碑见证古人生态治理智慧

2025-06-06 08:55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晨光熹微,近8000株千年古柏参天而立,枝干虬曲苍劲,枝叶沙沙作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

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古蜀道翠云廊,游客行走在悠悠古道上,穿梭于苍翠古柏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翠云廊是迄今体量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世界奇观。

“在我县武连镇觉苑寺收藏有一块南宋时期《种松碑》,是目前已知古蜀道翠云廊护路植树的最早碑刻证据。这块石碑考证了翠云廊植树史,更为千年古蜀道增添了生态文化新证。”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王绍强近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一笔一刻,一字一句,刻刀在石上跃动;一方石碑,一段历史,千年故事凝固其中。《种松碑》,亦称《治路种松碑》,为南宋庆元丁巳年(1197年)之遗珍,与诸多历史碑刻同为中华文化传承之重要见证。

记者来到觉苑寺,《种松碑》竖于观音殿东次间,高170厘米、宽89厘米、厚11厘米,历经800余年的风雨侵蚀,碑文大多已模糊难辨,但“种松碑”及“庆元丁巳治路种松”等关键字刻仍清晰可读,见证着往昔官民共植、护路守绿之壮举。

王绍强介绍,通过研究残存碑文和史料记载,他们还原了《种松碑》背后的故事:在南宋庆元丁巳年,即公元1197年,时任隆庆府(辖地大致今剑阁县)武连县的知县何琰,带领官民整治古蜀道和在两旁栽种松柏。何琰引用晋代文学家郭璞“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12字谶语,并附语“岷山何,榜兹地;勉忠孝,翊圣世”12字于后,刻碑立于武连县的县衙前,以此告诫人们要对蜀道和行道树勤加整治和栽培,像忠于国家、孝顺父母那样,万众一心,建设家乡,这样才能达到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

“《种松碑》作为南宋时期武连县官民整治蜀道、种植行道树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为深入探究蜀道翠云廊护路植树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王绍强说。

千百年来,蜀道沿线均有植树护路的传统。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树表道、培修栈阁用材、护路遮阴等。翠云廊作为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管护之下,如今依旧生机盎然、茂盛苍翠,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名木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