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记者手记:一杯咖啡里的绿水青山

2025-05-16 08:47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夏时节,在云南普洱的绿水青山间,一片片咖啡树正在光伏板的荫蔽下悄然生长。这里不仅是“中国咖啡之都”的核心产区,更萌发着全国首批“咖光互补”电站——华能咖啡厂复合光伏发电项目。

近日,随着最后一组光伏方阵并网,这座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超5000万千瓦时的光伏电站正式投产。它用一杯“光伏咖啡”串联起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与绿色能源的创新实践。

故事要从普洱思茅港镇的咖啡园说起。这里的咖啡种植历史悠久,但困于土地资源紧张、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农户基本靠天吃饭。

中国华能的建设者们为破解咖啡传统种植局限,将目光投向咖啡园上方的天空,萌生出“让阳光双重利用”的想法——光伏板架设在咖啡树上方,板上发电、板下种咖,能否实现“一片土地、两种收益”?带着这个疑问,他们在农户的咖啡园里架起两组光伏板,开启了一场充满悬念的“光影试验”。

“这么大的板子挡住太阳,豆子能长好吗?”咖农们蹲在板下,盯着光伏板下的阴影直犯嘀咕。工作人员背着光谱仪穿梭其间,用数据解开疑惑:这里的咖啡树是中性植物,既不像喜光作物那样“贪晒”,也不像耐阴作物那样“畏光”,关键是找到光照与遮阴的黄金平衡。

经过数百次观测,他们发现了“光影密码”:当光伏板以横向间距5厘米、纵向间距20厘米、离地3米的参数架设时,形成的散射光如同给咖啡树定制了“柔光滤镜”——

夏季板下温度比露天低3至5摄氏度,叶片蒸腾减少,根系更加健壮;冬季光伏板化作“保暖屏障”,寒潮来临时板下咖啡叶依然舒展,寒害影响降低60%。更直观的是,调整支架间距的实验中,4米间距会让边缘咖啡叶晒出斑点,调到5米时叶片立刻油亮如初,15厘米的板间间隙则让雨水均匀渗入根部,连咖农都感叹:“板子像会呼吸的遮阳棚,豆子越长越精神。”

验证了模式可行,建设者们在北纬22度的山头上展开“毫米级较真”。为了找到光伏与咖啡共生的最佳点位,他们背着太阳高度角测算仪丈量每寸山坡。

选址确定后,无人机吊装设备在山间盘旋,建设者趴在陡坡上用激光测距仪校准每根支架,3米高的柔性支架、5米大档距、5至20厘米宽的板间间隙,每个数据都是反复“光影试验”的结晶。

如今,740亩的坡地上,2350组光伏板如同穹顶,咖啡树在“专属阳光房”里叶翠如玉,果实饱满圆润。清晨东边阳光斜射,午后板身挡住西边强光,阳光透过缝隙在地面织出斑驳光影,仿佛给咖啡园铺上了会发电的“生态地毯”。

“咖光互补”模式的到来,让曾经的贫瘠之地渐生蝶变。光伏方阵像一把巨大的生态伞,减少阳光暴晒导致的水分蒸发,咖啡树根系固住土壤,腐殖质逐年增加。农户们发现,连蚯蚓都变得更粗壮,雨季的山坡不再泥沙俱下,取而代之的是咖啡林的郁郁苍苍。

更让农户们惊喜的是收入的变化:土地租金有了保底,参与项目建设多了零工收入,板下咖啡因品质得到提升,收购价有所上涨。咖啡豆加工厂慕名而来,咖农们憧憬着在家门口建起烘焙生产线,让“光伏咖啡”走向远方。

在云南普洱、大理、临沧、保山、迪庆、怒江等澜沧江流域,这样的故事正在延展。华能澜沧江公司用“光伏+”模式在云岭大地上织就绿能网络:86个光伏电站串联起“农光”“茶光”“牧光”等业态,光伏项目装机超58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64亿千瓦时,既贡献澎湃绿能又带动农户增收。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更是一场经济与生态的化学反应——光伏板捕获光能转化为清洁能源,遮阴环境滋养特色作物,作物根系改良土壤生态,形成“板上发电—板下固肥—土里生金”的闭环。正如中国华能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是在开发土地,而是让阳光、植物、人类共享空间,让每一寸资源都迸发可持续的活力。”

这杯“光伏咖啡”诠释了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科技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生态的协作者,不仅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更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每一缕阳光都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每一颗咖啡豆都成为生态价值的传递者。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