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星空(中国)

星空(中国)直播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禁渔第五年 亮出成绩单

2025-05-16 08:47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农业农村部日前在湖北荆州召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介绍长江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记者在湖北、安徽等地探访发现,禁渔以来,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5月,长江干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迎来鱼类繁殖的高峰时期。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到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的2017年到2020年增加36种……在全流域生态保护托举下,长江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积极展开

一大早,湖北鄂州市杨叶镇江豚湾,几头长江江豚逐浪嬉戏,不时从水中探出头来。江畔,一场保护长江江豚的公益健康跑活动正在举行。

“这几年长江水质变好了,以前难得一见的‘微笑天使’,现在经常能看到。”市民李从国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摄的长江江豚戏水视频。

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长江的健康状况。杨叶镇江豚湾水流平缓、鱼类丰富,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这里挂牌设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修复示范区”,建设“江豚驿站”。

“我们将安装全景摄像头,便于人们从高处实时观测长江江豚;后期还将探索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模式,号召更多人来保护长江江豚。”杨叶镇党委书记严建介绍。

放眼各地,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积极展开。

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据测算已有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状况良好。鄱阳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开展了长江江豚应急救护,统筹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

生境条件改善,科研攻关助力,为珍稀濒危鱼类野外种群恢复争取更多可能。

“我们成功采集到长江鲟初孵仔鱼!”在贵州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科研人员营造了约8000平方米的产卵场,并向试验水域投放长江鲟亲鱼20尾。今年4月,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标志着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组织推进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工作,实施重要栖息地修复,开展赤水河等长江流域重要支流连通性恢复试点,同时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争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长江鲟野外自然种群。

转产就业、职业培训,持续强化渔民生计保障

长江禁渔,关乎沿岸20多万退捕渔民的生计。渔民上岸后,生活过得怎么样?

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的“捕转养”基地,年过五旬的马五一正在蟹塘除草、消毒。“杂草长得快,不及时清理,就会抢夺蟹苗养分和生长空间。”马五一说。

6年前,他还是一名捕鱼“老把式”。2019年,马鞍山启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收网上岸后,马五一全家搬进了安置房。

当涂县还出台了“捕转养”扶持政策。和当地许多退捕渔民一样,马五一报名参加了县、镇举办的免费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鱼蟹养殖。为打消渔民转产的顾虑,当涂县“捕转养”基地还成立了工作专班,为每名转产渔民安排一个技术人员,从塘口消毒到饲料喂养、病害防治等给予免费技术指导。

今年养殖季,马五一投放了1700斤蟹苗、600多斤虾苗。“螃蟹长得不错,这才5月份,最大的已经有一两半,收益肯定差不了。”马五一说。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以来,为有效落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持续加强跟踪调研和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稳就业、强保障、促增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14.5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此次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还提出,一些退捕渔民虽然基本生计有保障,但就业还不稳定,需要持续关注统筹帮扶救助。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继续落细落实各项差异化政策措施,持续强化渔民生计保障,鼓励支持各地发展设施渔业、“捕转养”基地等,充分激发退捕渔民的内生动力。

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最近这段时间,是太湖流域部分土著鱼类的产卵繁殖期,也是非法捕捞行为容易发生的时段。

“东太湖亭子港外有人驾驶船只,疑似使用丝网进行非法捕捞。”深夜,“太湖利剑”信息化监管平台在线巡查显示有情况。执法人员立即出动执法艇,在长航时垂起固定翼无人机的精确指引下奔赴现场,不到20分钟,人赃俱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不少长江沿岸省份,违规垂钓及利用垂钓变相进行捕捞的行为仍有发生,加上无人船下网、GPS定位下暗网等新型偷捕偷钓手段花样繁多,打击查处取证难度加大。

跨地域、跨部门,筑牢禁捕防线,共护一江清水。豫鄂交界河南水域设立约6000亩缓冲区加强交界水域监管;上海聚焦长江口水域、青浦淀山湖等非法捕捞犯罪易发区域,进一步密切与苏浙及长江航运等公安机关的区域联控、风险联防……近年来,越来越多水域实现跨区域联合执法,形成水上联打、陆上共管、市场协查的联动执法格局。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问题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近年来,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转型发展,数千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在湖北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项目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复制,而是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黄志亮说,在公司投资1.12亿元建设的新宜化工智慧健康工厂平台,年节约标煤11万吨。

专家指出,长江禁捕后,过度捕捞问题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洄游通道阻隔、水域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还广泛存在,长江水生态恢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加快推进长江旗舰物种拯救行动,持续深化重要栖息地修复,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保护,推动水域生态整体修复。(记者 郁静娴 范昊天 徐靖)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